ENG

推動廢物循環再造業,創造就業機會修正議案 – 發言 (梁君彥)

主席,我由2004年開始參加立法會工作,提出的第一項議案便是關於循環回收再造。原本我今天也打算提出循環再造業的議案,但最後動議了另一項市民和業界同樣十分關心的議題,所以對郭偉強議員今天提出議案感到十分高興,也看到立法會很多同事跟我一樣, 關心這個行業的發展。

主席,這星期有關堆填區的爭拗不斷,很多評論批評香港過去沒有做好回收和循環再造的工作,也沒有支援行業的發展。今年2月中,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前來香港工業總會(“工總”), 跟會員交流有關環保政策的意見, 當時局長也跟我們談及回收再造, 但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只是重複當局多年的方案,即是鼓勵市民從源頭分類、批出短期租約讓回收商投標、推動環保採購等。主席, 這種答覆大家由2002年開始聽,已聽了10年,方向大致正確,但力度不足,成效也不太顯著。我認為政府既然有心推動循環再造工業,便應該用具前瞻性的眼光,調整措施的力度,以嶄新方式鼓勵市民和業界更加投入減廢、回收和循環再造,並且重新審視採購政策,推動本地循環再造的行業。

過去提及循環再造,大家便會想起三色回收桶,回收塑膠、紙和金屬,近年還多了玻璃樽。其實,本地不少市民經常接觸回收再造產品,好像用來鋪設行人路的環保磚便由廢玻璃製成,而兒童樂園的遊樂地氈便是由廢輪胎打碎再造的。根據政府資料,香港的回收率實在不算低,而且隨着市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有平均上升的趨勢。但是,回收後的處理手法,這麼多年來也沒有甚麼新發展,三色回收桶回收的物料大部分也是打包出口,絕大部分運往內地,但現在內地又不肯接收,而玻璃也被製成品需求所限,未能進行大規模回收。近年來,由於內地收緊“洋垃圾”的規定,部分經分類的可回收再造廢物因為回收商苦無出路, 結果只有一車、一車的倒進堆填區。

工業界一直要求政府用政策鼓勵香港發展循環再造工業,因為這類廢物回收具再造價值,只要能夠從中提煉還原為金屬或塑膠原料,對廠商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本地的原料供應。

建築廢料是大家今天比較少提及的。現時每天均有大量建築廢料被送往堆填區, 當中混凝土和瀝青等物料其實是可以循環再用的材料,但當局現時未有政策,要求建築商使用可循環再用的物料,令很多地盤寧願付每公噸27元至125元的建築廢料處理費, 也不願意實行回收再用。局長是否應該考慮推出鼓勵方法,甚至強制建築工程必須使用一定百分比的回收再用物料呢?

這一、兩年間,大家把目光轉到廚餘回收上,我們工總成員過去曾經十分積極向政府爭取在大埔工業邨推出廚餘變燃氣計劃,希望爭取政府撥出適合的土地,讓它們可以在大埔屋邨試行廚餘回收再造計劃, 可惜卻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現時香港每天有3 200公噸廚餘, 佔廢物總量的37%, 大家也知道, 廚餘經回收再處理後可以製造肥料、飼料,也可以產生沼氣等。我們工總成員曾經跟政策局提出,香港並沒有大規模農業和養殖業,將廚餘變成飼料和肥料的話,根本沒有足夠的市場消化,但如果我們物盡其用,把廚餘轉化為沼氣,則可以用於發電或轉作燃氣,轉化沼氣時所產生的廢渣也可以用作肥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現在香港只有3間從事廚餘回收的公司, 它們只能夠集中服務酒店、食物工場和為學校提供午餐的公司,除了因為它們每月收費,很多中餐廳沒有這筆預算,所以不願意支付之外,再加上中餐廳人手較少,要員工在流程和工作習慣上改變,更是知易行難。相關公司更指出,從事廚餘回收有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因為它們除了要領取商業登記之外,還被食環署要求申請厭惡性行業牌照,但由於沒有專門的發牌制度和規管系統,它們在參考指引、執行規定時感覺無所適從。

我希望當局可以跟進訂立清晰的指引,甚至推出進一步鼓勵廚餘回收的措施,吸引酒店、食肆和製品商使用相關服務。業界提出希望政府在建立正式的發牌制度後可以引入證書制度,跟政府認可廚餘回收商會合作的酒店、食肆,可以憑證明向政府申請減免排污費等。我認為有關建議可以鼓勵工商業回收廚餘, 又不會加重它們的成本。

主席,跟回收一般廢物相比,回收廚餘時要更留意運輸時所產生的臭味和廢水,但這個問題也再次引起關注。我希望政府能夠接納業界的意見, 設立廚餘中轉站, 由政府提供資金和土地將廚餘集中處理, 在中轉站使用生化過濾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