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議案 – 發言 (盧偉國)

主席,首先,我多謝林健鋒議員動議原議案,讓大家可以一起探討這個關係到香港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

智經研究中心在2013年曾就市民對中產的觀感進行調查,發現青年人想成為中產的比例達67.6%,遠比其他年齡羣組為高,顯示青年人對於向上流動充滿期望。然而,過去20年間,儘管整體經濟發展尚算平穩,但經濟結構不平衡,青年就業選擇受到局限,社會收入差距擴闊,加上住屋支出不斷上升,不少青年感到生活負擔重,難以向上流動。今次拖延了兩個半月的佔領行動,某程度上亦反映了一些青年的各種不滿和怨氣,為社會敲響了警鐘。

主席,若要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治本之道惟有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我認為主要可分成下列數方面。

首先,青年以至中產階級普遍較重視個人的專業和事業發展,政府須制訂一套平衡而具視野的產業政策,並透過公共財政資源的調配,策略性地推動不同產業的增長,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和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政府不但要鞏固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而且更要加快扶植新興產業,令香港經濟可以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例如,本港在知識產權和資訊自由等方面具備充分保障,也有先進的科技基建設施,適合發展科技產業和網絡經濟,這不但有助於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亦可扭轉香港社會“重財技,不重科技”的現象。

特首在今年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無疑是積極回應了業界多年來的訴求。我和工程科技業界朋友都期望,稍後當局向財務委員會申請相關撥款時,反對派議員能夠從善如流,盡快通過審批,為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又例如,文化及創意產業是香港優勢產業之一,可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政府應採取靈活的政策推動其發展。經民聯建議,如果發展商希望額外提高物業地積比率,當局可在合約條款中規定發展商須採用一定比例的本地設計師作品,或採用本地設計師的物業設計。政府亦應優化“小型創業貸款”計劃,方便青年創業營商,培育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創新能力。此外,特區政府應主動與內地商討,完善落實CEPA措施,協助本港專業人士和各類企業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

同時,鑒於基建發展既是經濟民生所需,亦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我曾多番促請政府制訂長遠的綜合城市基建規劃,並盡快檢討現有的大、中、小型工務工程清單,按輕重緩急制訂落實次序。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如今更加突顯,議會的“拉布戰”造成很多工務工程項目議而不決。在 2013-2014年度,財務委員會只通過了 13項新工程,涉及僅約36億元,遠遠低於正常水平,這不但會影響市民福祉,對工程業界更構成直接打擊。不少業界朋友擔心,如果“拉布戰”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令青年工程師的專業發展蒙上陰影,甚至令從業者斷糧,這絕非危言聳聽。

主席,教育無疑是青年獲取知識和技能及力爭上游的重要途徑。香港若要朝着知識型經濟和產業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特區政府必須致力維持香港教育多元化,完善從學前至專上大學的整體教育政策;同時,亦應配合資歷架構的推行,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質素,加大對專業教育的投資,並積極和工商專業界合作,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在職培訓機會,為青年搭建可持續向上游的專業和事業階梯。

主席,特區政府必須正視青年對住屋的需要,並要積極解決。建議可採取的措施包括:其一,支持及鼓勵非牟利團體加快興建青年宿舍,以大約市值租金六折出租單位予合資格的青年;其二,探討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和廉宜的住宅單位,為合資格青年家庭提供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其三,政府可改劃 2%的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青年家庭或中產人士能夠負擔的住宅單位,預計可提供約 18萬個單位。這些措施可望幫助青年人踏出置業安居的第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歸屬感。

主席,原議案表達了對於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機會的強烈關注,至於黃碧雲議員、陳家洛議員和李卓人議員提出的修正案,則扭曲了討論的方向,騎劫了原議案,變成另一場對政制發展的辯論,並且偏頗地把他們口中的真普選奉為解決所有社會、經濟和民生問題的靈丹妙藥,扭曲了林健鋒議員的初衷和命題。經民聯認為,他們大可就其熱衷的話題另提議案。因此,我們反對他們的修正案。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