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2013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環節2:房屋、基建、規劃及發展 – 發言 (盧偉國)

主席:

行政長官的《2013年施政報告》嘗試繪畫出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我基本上是支持的。因為,土地短缺已嚴重窒礙了本港經濟發展和房屋供應。可是,在這個藍圖裡,卻欠缺相配套的長遠基建規劃,則相當令人失望。畢竟,城市規劃並不單只是土地開發,而必須講求長遠基建規劃,包括交通網絡、市政建設等配套設施。只有優化長遠基建規劃,政府才可以相應投放資源,並解決配合的人力需求等問題,推動本港社會可持續發展。

回顧香港回歸前後的建設,在港英衛奕信時代推出「玫瑰園計劃」,興建新機場及相關核心工程,當中既涉及土地供應,又有大型基建。我們現在使用的赤鱲角國際機場、機場鐵路、青嶼幹線、西九龍填海計劃、西區海底隧道、東涌新市鎮第一期等建設,對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改善交通網絡,和增加房屋供應等社會訴求,起到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在上任特首曾蔭權任期內,也提出「十大基建」規劃, 包括大家熟知的沙田至中環線、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西九文化區等。不過,這期間在增加土地儲備方面,卻乏善可陳,造成今天房屋和土地供應不足的社會問題。從以往的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不足之處和問題所在:政府有責任開發土地,更要有長遠的綜合城市規劃,人口分佈,經濟活動分佈和相關的基建規劃。

主席,香港的基建發展必須有長遠及可持續的規劃,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重要的是,基建有助推動本土經濟,在落實動工的時候,會增加本地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完工之後則會促進其他經濟活動,改善整體生活環境。相反,如果欠缺長遠基建規劃,會嚴重影響相關業界的發展。不少工程、建造業界朋友曾經向我大吐苦水。香港回歸十五年來,基建工程「時多時少」。在基建高潮期,每年有達六、七百億元的工程項目,但在低潮期,每年就只得約二百億元。工程多的時候,由工程師到建築工人都不足夠,工程少時則造成失業、開工不足等問題,令業界「一係做死,一係餓死」。這種高低起伏,對業界、對香港的發展絕對不利。

主席,香港需要優化長遠基建發展,這絕不應限於增加若干項基建項目,而應著眼於香港未來二、三十年社會發展所需的長遠基建規劃,既創造商機,增加就業,亦令新一代有更好的發展機遇。另外,在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時,亦應包括綠色基建,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中尋求適當的平衡。

行政長官在競選政網中曾經承諾,會探討新的執行機制,以跨專業項目管理團隊,統籌城市規劃及開發工程等。但施政報告對此並無進一步交代,也沒有將制訂長遠以及可持續的基建規劃列入議事日程,我期待特首及其問責團隊可以進一步交待並積極跟進。

主席,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往往需時十年以上,綜合性的長遠基建規劃,需時更長,必須盡快展開。同時政府亦要檢討現行的制訂規劃的機制,妥善做好諮詢。近年來,社會對土地利用和基建工程經常有爭議。由於土地開發及基建規劃往往涉及眾多持份者,難免對有關利益和安置、環保等問題產生分歧,甚至衍化為政治爭拗。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特區政府必須檢討並優化現有公眾諮詢機制,並改善及簡化城市規劃的程序和執行機制,使長遠基建在日後能更有效地落實。

土地和房屋的供應是整體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施政報告強調,解決房屋問題是現屆政府的首要任務。儘管特首表述了土地供應策略,方向正確;但具體詳情,如中長期的土地規劃及平整、填海計劃和時間表、每年的土地供應量等,仍然欠奉。至於新的新的長遠房屋策略,仍有待「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研究,再進行公眾諮詢。特首表示,政府會堅持「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的施政理念,但不少專業界別的中產朋友向我表示,根據已公佈的房屋供應計劃,特區政府短中期均側重於增加資助房屋供應,顯然未能充分顧及中產人士的置業訴求。更由於整體規劃欠奉,政府在一些相關項目上亦顯得進退失據,例如,由於社會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規劃有不少爭議,特首表示當局正積極研究適度提高發展密度和公營房屋所佔比例。令人感到憂慮的是,如果政府沒有就新發展區的各類房屋,包括公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有平衡的分佈和仔細計劃區內的經濟活動,則很容易會衍生各種社會問題,甚至變成另一個「悲情市鎮」,特區政府不能不有所警惕。

至於交通網絡配套,在整體城市規劃中當然亦是重要的一環。特首表示,政府會繼續發揮集體運輸與住宅結合發展的模式,這對於新市鎮的規劃,尤其重要。但我想強調,中港往來日益密切,在交通網絡配套方面,除了考慮本港情況,也有必要全面考慮香港與泛珠三角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期待當局在制訂長遠交通網絡規劃的時候,認真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此外,在制訂和落實長遠基建規劃的過程中,包括增加土地開發和房屋供應,完善交通網絡設施等等,當局都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進而確保有規劃、有政策、有人才、有資源跟進,實現政府對市民的承諾。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