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擴大中產人口比例」議案 – 發言(梁君彥)

今天我提出「擴大中產人口比例」的議案,相信議事堂內很多同事都不會反對,我希望透過這議案抛磚引玉,讓更多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同事對議案提出意見,讓在座官員參考。

什麼是「中產」?兩年多前,「財爺」發表《財政預算案》時形容「中產「是一種生活態度,認為喝咖啡、看法國電影的生活方式,就是中產的生活方式。查閱《牛津字典》,「中產階層middle class」的定義是“The social group between the upper and working classe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people and their families”。《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早前一個有關中產階級的特別報導指:「中產階級的壯大便成為一個國家從新興走向富裕的標誌。他們的消費能力、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和政治訴求影響並主導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們因勤勞、偏好穩定而被譽為社會中堅。」前年7月,智經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市民對「中產」觀感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在詮釋「中產」時,普遍認為與財富有關的經濟資本條件是界定「中產」的最重要指標,亦認為透過個人努力,包括通過教育和工作成為「中產」,較通過家庭或社會網絡更為重要。由此可見,社會對中產的定義主要視乎資產和收入,而要向上流動成為中產,教育和工作是大家的首選途徑。

過去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透過努力工作在社會階梯上拾級而上,以晉身中產為目標。但時至今日,我們時常聽到年輕一輩對社會不滿,說看不見將來和向上攀升的機會。要使年輕人有奮鬥目標,特區政府應先訂下目標,所以經民聯自2012年成立以來,便強調要為中產締造更好的生活,在2013年,我們向特區政府提交《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建議時,提出以擴大中產人口比例為目標,將香港中產所佔的人口比例在十年內翻一番,達到一半。我們當時已經與負責制訂政策的官員說:中產人士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香港中產的比例只佔約30%,增加中產比例有助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競爭力,更有利社會穩定和諧,亦可確保香港長遠發展有充足的推動力。

要達到此目標,政府需要有一整套政策配合。在教育政策上,為香港培育更多有專門技能及技術的人才;在經濟政策上,要扶持企業發展,特別是中小企及微企。政府亦要致力保持香港固有優勢,維持我們在貿易、物流、工商專業服務和金融業等支柱產業的優勢。「財爺」在《預算案》中也提及金融科技和互聯網;創新科技配合傳統產業發展將會提供更多新機會。自由貿易區是現時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香港應該更積極爭取,把握機遇,加入不同自貿區,以及把握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迅速發展機遇,以增強香港專業服務業的覆蓋地,擴展運輸、物流基建,為人流、物資的大幅增加做好準備。中產重視安居,在這個「上車難,換樓貴」的時候,政府有必要做好房屋政策,制訂一套切合中產置業安居的政策。除此之外,本港的醫療、文化、康樂、體育等政策,一直被中產視為「有份納稅,但就無份用」,然而這些都是中產很關心、很重視的政策,由於範疇廣泛,涉及不同部門,特區政府有必要詳加審視不同政策的範疇,檢討如何調整才可以給予中產階層更多照顧。

主席,由於我可以用的時間有限,我只能夠集中談幾個問題。首先是教育。

多年來,我出任與職業教育有關的公職,亦從旁觀察香港,以至內地和歐美等地在這方面的工作。近年愈來愈多人認識到,職業教育更加適合部分年青人,可讓他們發揮所長,將興趣變成專業。職訓局近年有三、四成高級文憑畢業生可以升讀傳統專上教育課程。從前,我在議事堂談及在德國參觀職業教育的情況,當地是由政府為首建立架構,有系統地為不同行業培育所需的技術人員,甚至科研人員。借鑑其他國家的做法,特區政府可以更好地擔當院校和業界之間的橋樑角色,或透過培訓機構,提供針對個別行業和工種的職場考察及實習課程,讓年輕人可以有機會接觸不同有潛質發展的行業。

對於「打工一族」,在職培訓不容忽視,在這方面,新加坡近年做了不少功夫,推出 Enterprise Training Support Scheme,為企業提供全面人力資源和培訓援助配套,更在職培訓僱員薪酬等多方面對企業作出資助。

持續進修倡議已久,但很多在職人士都認為政府在這方面工作不多。我辦事處也有同事正修讀碩士課程,她跟我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學費貴,又已用完持續進修基金資助額。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增設支援青年修讀深造文憑或證書課程的持續進修基金,讓35歲或以下,具認可學位或同等學歷人士申請。

對於想創業的年青人,我們一直希望政府可以多給予鼓勵。所以我們過去一直努力游說政府設立「青年創業園」及專項基金。上月「財爺」在《預算案》中都有正面回應。現時創新創意產業發展空間相當大,而年輕一代亦不乏具創新頭腦和有衝勁者,我們可以參考英國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青年帶來新發展機遇。近年不少年輕人都喜歡開咖啡店和茶室,賣蛋糕等甜品小食,蘇豪區內也有幾間店舖是由本地年青人開辦的,我看到附近亦有來自歐洲的年輕一輩分一杯羹。可見年輕人是樂於嘗試。「財爺」早前公布的美食車是否都可以針對性地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以較低的成本創業呢?

為了減輕中小企老闆的稅務負擔,中小企現時面對日漸激烈的環球競爭及惡劣經濟前景,我們建議修訂現有利得稅制度,容許盈利較少的中小企可以繳納較低稅率,藉此鼓勵中小企再投資,提高競爭力。為鼓勵企業增加投資為業務增值,我一直建議政府給予企業用於研發、設計及營造品牌開支享有三倍扣減的稅務優惠。

香港有不少具專業資格的人才,但過去幾年不時聽到有專業背景的人士慨嘆現在機會遠比以往少。要使這些專業人才有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不應該只將自己的事業發展空間限制於香港。工商業界過去多次希望香港專業服務可以將服務範圍擴大,我們有很多製造工業在改革開放後於內地設廠,但生產者服務,例如商貿服務、金融、會計、法律、物流、供應鏈管理等,仍然依賴香港專業服務業提供。隨着內地經濟快速增長,具有專業資格的香港人機會理應比以往更多,因為我們的客戶不再局限於鄰近的珠三角,可以去到更多省市。政府近年花很多功夫向內地推銷我們的商貿、會計、物流等專業服務,我認為隨着未來前海、橫琴,更多自貿區成立,以及東盟國家的迅速發展,香港專業服務包括會計、金融、法律、仲裁、物流等可以有更大發展空間。我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為經常往返不同地區工作的港人,提供更多協助和支援,同時積極考慮引入邊境通勤人員稅務制度,減輕跨境工作港人的稅務負擔。

中產一向被視為「交稅交得多,但福利享用得少」的一群,所以我們建議政府主動推出稅務措施,減輕中產的負擔,例如增設住屋開支、撫養子女和醫療等方面的免稅額。

其實全球多國近年都積極推出向中產傾斜的政策同措施。今年二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國會提交了一份以振興中產階級為目標,近四億美元的2016年聯邦政府預算案,當中包括加强基建、科研和互聯網等方面的投資、推廣學前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投資,擴大在職家庭的稅務優惠。新加坡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亦向國內150萬中等收入人士「派大利是」,除了50%退稅,最高退稅額為1,000坡幣,又擴大育兒補貼計劃,豁免全國考試費,將一次性額外消費稅補助券金額提高一倍,為年滿25歲撥出每人500坡幣的未來技能培訓補助金。

面對外國庫房對中產的慷慨,很多月入六、七萬都淪為「月光族」的香港中產家庭真的很羡慕。當然,很多中產也多謝「財爺」在《預算案》推出多項紓緩措施,但大家都希望政府可以做多一點。經民聯早前已向官員建議多項支援中產的項目,包括增加子女及新生嬰兒免稅額、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可租可買的小型單位、增設租住私人樓宇免稅額,以及延長居所貸款利息扣稅期、盡快推出醫療保險稅務優惠、優化強積金管理,以及長遠降低差餉徵收率等。

主席,中產是香港人口結構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但近年我們聽到很多具有專業資格的年輕人不單缺乏機會向上流,甚至有中產有向下流的趨勢,小中產要面對很多生活壓力,更加抱怨政府對他們視而不見,置諸不理。經民聯堅信一個社會要穩定,首要條件就是要讓更多人可以成為中產,並且使中產可以繼續拾級而上,由小中產變中產,進而成為高中產。

經民聯支持經濟,以「工商帶動經濟,專業改善民生」為口號,我們作為中產,為中產發聲,爭取締造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社會。我們側重中產,因為經民聯堅信發展經濟,加大政府收入,照顧好中產後,社會就可以更好地集中資源做好照顧基層市民的工作。

我謹此陳辭,動議通過印載於議程內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