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2016年撥款條例草案》- 發言 (盧偉國)

主席,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配合施政報告,就各項經濟及民生議題提出措施,可算從善如流,市民的反應正面。財政司司長亦積極回應我和經民聯同事提出的一些建議,推出一系列紓解民困措施,“派糖”達388億元,惠及中小型企業(“中小企”)、中產及基層市民,獲得社會普遍認同。不過,除了“派糖”措施,這份預算案提出了更重要的一點。為了迎接環球新經濟秩序帶來的挑戰,香港迫
切需要投資未來,尋求新的增長點,以提升整體競爭力。財政司司長對此着墨甚多。

施政報告力推創新及科技產業,預算案亦建議為此撥款總額達183億元,包括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於本地的科技初創企業;注資20億元成立“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資助大學進行中游和應用研究;預留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鼓勵利用創科改善市民的日常生活;亦會用5億元推出“科技券先導計劃”,為每間合資格中小企提供最多20萬元資助,利用科技服務提高生產力及升級轉型;同時預留5億元,以增加“Wi-Fi.HK”熱點至超過3萬個。數碼港亦會撥出兩億元成立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投資在初創企業;當局亦預算會花44億元分階段擴展科學園,而且正在研究把將軍澳工業邨推動智能生產和研發,項目成本為82億元。

主席,我申報我是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但並無金錢利益。

上述各項措施雖然令科技業界相當鼓舞,但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進程,與亞洲一些經濟體的發展進程之間有明顯的差距。以新加坡和韓國為例,能夠躋身區內研發密集的科技樞紐之列,除了持續的政府財政承擔外,最少得益於兩大因素:首先,通過制訂中、長期創科發展計劃,定下策略及路線圖。例如,新加坡早於1991年已經制訂首個5年科技計劃,按今年最新公布的《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未來5年的科研預算達190億新加坡元(約1,070億港元),集中投放在四大優勢領域。韓國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便訂立了 2013年 至 2017年間的研發策略,涉及790億美元(約6,120億港元),其主旨十分明確,包括把研發活動對經濟增長貢獻由35%提升至40%,以及開創64萬個與科學及工程有關的職位等。此外,新加坡和韓國均透過種種稅務優惠和資助,鼓勵企業進行研發。上述經驗值得香港借鏡。

事實上,我多次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本港長遠的創科發展策略,也要求政府採取更靈活的政策措施,讓本地企業就科研開支獲得3倍退稅,藉此鼓勵業界加大科研投資。過往相關官員照例以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度作擋箭牌,但今年施政報告提到,為吸引外地企業在香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其相關利息支出在計算利得稅時可獲扣免。由此可見,科研開支退稅並非不可為。我期待特區政府不要再墨守成規,盡快提出整體產業政策及資源配套方案。

特區政府亦必須積極尋求參與區域發展所帶來的新機會。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已於3月中旬公布,當中提到要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支持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去年10月28日,本會通過廖長江議員的議案及相關的修正案,議題正正是“把握‘一帶一路’機遇,尋找香港經濟新方向”。議案在分組投票中獲得通過,顯示各界的認同和支持。我認為香港應該致力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和專業服務的需求殷切,香港應建立專業及基礎設施服務平台,拓展本港與內地的專業服務合作,促成兩地企業聯合競投海外工程項目,攜手參與區域科技研發合作,為本港各類專業人才及大、中、小企業謀取新的出路。

至於具體的推動措施,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並且設立“一帶一路”辦公室,統籌協調相關事宜。財政司司長亦要求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以便建立平台提供全面的基建金融服務。

我認為政府應邀請相關業界的資深專業人士,包括熟悉基建項目運作及監管的資深工程師,成為上述各級架構的諮詢成員,集思廣益。同時,政府將撥款 2億元,支持香港專業服務業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境外地方進行交流與合作,當局亦應藉此鼓勵相關工商及專業團體進行直接聯繫,尋求合作機會。

此外,當局宣布將向政府獎學基金注資 10億元,鼓勵更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我與經民聯同事建議,當局應同時資助香港學生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修、實習和交流,擴闊國際視野。教育局局長回覆我的質詢時表示,最近已推出專上學生前往“一帶一路 ”地區交流資助計劃,每名合資格學生的資助總額上限約 5萬元。我認為上述各項計劃應不時檢討,以切合社會所需。

在社會民生方面,儘管政府努力覓地建屋,本港房屋供求仍嚴重失衡。我曾建議當局改劃部分(例如3%)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住宅。我樂於看到,政府如今已物色大約15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其中約 70幅是綠化地帶用地,佔全港綠化地帶用地約 1%,預計可提供超過8萬個住宅單位,至今已有19幅用地獲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改劃作住宅用途,顯示這是實際可行的規劃路向之一。我曾多番強調,除了解決房屋的供應量外,當局亦應適時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例如,當局應提供針對性的資助置業措施,兼顧不同階層,包括中產人士和年青家庭的置業訴求。

在交通運輸基建方面,《鐵路發展策略2014》已訂立規劃框架,並提出在2026年或之前推展7個新鐵路方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亦表示將推展相關的北環線和古洞站,屯門南延線和東九龍線的詳細規劃工作。我認為落實相關的規劃和前期工作已是刻不容緩,否則,隨着現時全速興建的數條鐵路在未來數年相繼落成,如新項目未能接上,本港鐵路基建將難以持續有序地發展。

主席,儘管發展局局長最近在財務委員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展望未來數年,每年的工務工程開支均會超過700億元,然而立法會近年的“拉布戰”已嚴重影響工程項目的審批。以本年度為例,政府本來已向立法會預告,會提交達675億元的72項工務工程撥款申請,但除了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香港段工程的追加撥款外,財委會至今只批出兩項共約2億元的新工程撥款,以及基本工程儲備基金項下的128億元的整體撥款,令業界感到非常憂慮。

“拉布戰”持續導致工務工程斷崖式量減,由業界商會、專業學會和工會等10多個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自去年起多次發動反“拉布”集會和遊行。原訂上星期日再舉行反 “拉布”遊行,但因天氣惡劣而改期。業界人士指出,新工務工程的啟動已受到嚴重影響,以致位於工程鏈上游的工程顧問公司、測量師、建築師等出現工作量不足,“拉布戰”持續將令失業潮蔓延至工程鏈下游。業界擔心,建造行業的失業率有可能回升至 2003年 SARS前後的 19%, 近 40萬從業員和相關的近100萬個家庭的生活將受到衝擊,修讀有關課程的學生對入行也會裹足不前,更會廣泛殃及本港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代理主席,除了政治因素的干擾,由於香港過去缺乏全面長遠的基建規劃,令工程業界深受其害,“一時做死,一時餓死”。為此,在2013年 10月,我在立法會動議議案,促請特區政府修訂長遠基建規劃,議案無經修訂獲得通過,顯示議案獲得大多數議員認同。我樂於看到,規劃署去年已着手進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更新研究,我希望當局能夠融入與時俱進的規劃理念,致力將香港建設成為低碳智慧城市,同時設法吸引公眾參與諮詢活動,以凝聚共識,爭取有效率地完成該項研究。

另一方面,針對近年建造成本持續上升,發展局將設立一個跨專業辦公室,以加強對工務工程的成本管理。我認為當局應考慮設立適當的諮詢架構,更有效地吸納工程師和相關專業人士的經驗和意見。

代理主席,我十分關注公務員專業職系人手的增加,現時相關政府部門包括規劃署、房屋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運輸署、路政署和環境保護署等都聘用不少工程專業人士。他們在推動工務工程方面向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他們近年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要迅速回應議會內外各式各樣的訴求。我曾多次向特區政府反映,專業職系公務員人力資源不足。財政司司長宣布,公務員編制在2016-2017年度將較上年度增加2 223個職位。當局回覆我的質詢時表示,預計新增職位當中,屬於上述政府部門聘用的工程專業人員職位佔156個。我認為當局應訂立定期的檢討機制,並建立合理的晉升階梯,以培養和留住工程專業人才,務求有政策、有規劃、有人才,有資源落實施政。

代理主席,整體而言,今年的預算案算是務實積極,有紓解民困的措施,亦有兼顧長遠發展的策略。本會應支持通過《2016年撥款條例草案》,讓市民安居樂業,也為新一代創造向上流動的機遇。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