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 發言 (劉皇發)

代理主席,在之前上兩次的施政報告辯論當中,我也有就內地居民 “個人遊 ”計 劃 (下 稱 “自由行 ”)的問題發言。我充分肯定SARS後安排的自由行,對香港經濟帶來的巨大好處。但是,鑒於香港是彈丸之地,人口極度稠密,不能夠“多多益善”、無限度地接待訪港旅客。因此,需要規範和節制自由行,以免影響香港的社會民生,帶來民怨。年近歲晚,正是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活動極為活躍的時候。較早前有法官譴責日趨猖獗的水貨罪案,而日前更有反水貨的示威人士衝擊屯門商場,與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由此可見,自由行已成為一個恆常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政府不可視之等閒,無所作為。

我曾經建議當局設立一個跨部門的機制,全面審視並定期檢討與自由行相關的各種問題,包括香港承受旅客的能力、一簽多行的存廢、自由行對交通運輸設施的影響、如何更有效地打擊水貨活動、怎樣減少內地旅客高度集中的地區,例如北區、沙田、旺角、元朗和屯門等地居民所受到的滋擾,以及在邊境設立購物城以疏導旅客等。由於自由行政策涉及內地居民,本港主事的官員應主動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商討,以達致協調並理順問題。我相信只要特區政府決心利民紓困,想市民之所想,自由行不會是一個難以改善的問題。

代理主席,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經常強調施政要迎難而上。現屆政府成立已經兩年多,被當局視為“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至今仍然前路多艱,樓宇價格特別是細單位的價格近來更屢創新高,勢如脫韁野馬。當然,政府遇到困難不作退縮是應分之事,也是別無選擇。至於能否攻克困難,彰顯有效的施政,從香港現今政治生態格局與走向來看,實在是很難說得準。

可以說,一個“難”字貫穿了所有與房屋問題相關的環節:不但當局增加土地供應難、市民申請公屋難、買居屋難、租買私樓也難。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公屋輪候冊已錄得超過24萬宗申請,當中超過一半是非長者單身申請;而最新一期的居屋發售亦盛況空前,合共接獲128 900份申請,錄得破紀錄的超額認購 59倍。與此同時,私營房屋市場雖經當局多番推出“辣招”管控,價格仍然長升長有,連新界偏遠地區的中小型單位,也昂貴到匪夷所思。此等現象顯示市民對房屋的渴求,已到了近乎恐慌的地步。

梁特首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多管齊下的措施,包括全力加快興建公屋、增加興建居屋和資助出售單位,以及盡力增加土地供應,以達致未來10年興建48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的建屋目標。然而,市民的反應明顯是不為所動。可以想像,現時遠水難救近火的情況,如果加上持續不去的低息環境,本地的樓市泡沫不但會越來越大,民怨也會越來越深。

追本溯源,香港房屋問題弄得如斯田地,主因固然是數年前政府錯判形勢,缺乏憂患意識,令土地和住屋供應幾乎斷層所致。再者,在新建樓房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當局又未能適時像內地及較好的海外國家般,採取限制外地人購買住房的措施,從而紓緩需求及壓抑樓價,也是難辭其咎的。現時在政府姍姍來遲的“辣招”下,仍有不少內地和外國公民基於不同理由在本港置業,加深了僧多粥少的困局。

香港政府的施政必須以民為本,以港人的福祉為依歸,在非常時期更加需要採取果斷有效的手段,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政府在上個月暫停推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此項舉措在若干程度上會有助減少外地人士購買本港物業。但是,更有效的做法,是暫停容許非港人在港購置住房,這樣不論是對於房屋的實質供求,以至對市民渴求置業的緊張心理,都可以起到正面的紓緩作用。我必須指出,此項措施只屬暫時性質,旨在發揮緩衝作用,待本港房屋供求嚴重失衡的問題得到解決後,當局就可以取消有關的禁售安排。

在環保和保育範疇中,我支持政府推出“回收基金”以推動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是,對於當局沒有接納新界鄉議局的建議,設立“可持續發展基金”以解決自然環境和保育所引發的社會爭議,我則深表遺憾。我希望政府能夠重新考慮這項借鑒西方國家的措施,為本港社會的和諧發展,締造有利條件。

代理主席,相信沒有人會否認,本港各個領域的發展以至整體的和諧、穩定和繁榮,都與我們的政制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的政制能否向前跨出一大步、香港 500萬名合資格選民有否機會在2017年歷史性地“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均端賴20多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取態。可是,他們已明言會捆綁一起,反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八三一決定,不願接受所謂“袋住先”的方案。

可是,這種“袋住先”的做法,其實是包含了務實進取的精神,眾多泛民人士在香港過往多年的政改進程中,積極參與各級議會的選舉和事務,正正就是“袋住先”的表現。再者,當局亦已一再強調,2017年的普選安排並非終極方案。而現實是,一旦我們失去了這次機會,何時再有普選機會就會變得十分渺茫。因此,我懇請泛民人士三思,以大局為重,因為只有“袋住先”,才可以“食住上”。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