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真的缺少土地嗎?我們該跳出框框(龍漢標) – 評論文章

香港經常被認為「地少人多」,但真的是這樣嗎?現時香港的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其中用來建造住宅的土地只有約7%,連同工商業用地,社區公共設施,道路網等用地加起來亦不過25%。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香港其實有75%土地仍未被充分使用。

當然,這75%的土地,有許多是不能隨意使用的,例如郊野公園,但餘下來可以善用的土地仍然有不少。所以,香港從來不是缺少土地,而是我們未能做到地盡其用。

「北都」正是新思維產物

或者再舉一個例子,讀者便會更加清楚。近年,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其面積達到3萬公頃,等於300平方公里,也就是香港陸地面積的三成。為甚麼一直地少人多的香港,忽然間可以「變出」這3萬公頃土地來發展呢?這其實是一個思維模式的改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發展焦點都落在市區,新界只在部份區域發展新市鎮,其餘大量土地僅用作農田。所以當我們將目光放得更宏觀,利用好過去一直被忽略的土地資源,那所謂「土地不足」的問題,自然亦可以獲得解決。

華人社會經常強調「有地斯有財」,增加可發展土地,讓更多市民安居樂業,幾乎成為每一屆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務。既然香港土地不少,為何發展起來總是寸步難行?

盼土地審批持續簡化

翻查資料就會發現,過去土地發展經常受制於冗長的審批程序,間接窒礙土地的利用率。筆者與地產建設商會曾向政府提出許多建議,期望整個流程可以簡化。這方面已經有進展,現屆政府銳意精簡土地發展流程,已從法例和行政程序兩方面作出了改善。

此外,一些近年新興的建築方法如MiC組裝合成法,減少建築材料及勞動成本之外,亦加快建屋時間,降低發展商持有項目時所支出的利息成本,都有利於加快房屋發展進度。

或者有讀者會問,加快發展流程跟市民有什麼關係?試想一下,當整個流程加快,發展商持貨成本減少,利息支出降低,有條件以更貼市價錢賣樓,其實是間接地降低了樓價水平,與市民置業安居可謂息息相關。

「善為國者,順民之意」,筆者衷心希望政府能夠繼續聽取我們的意見,正如行政長官所言:「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結時」,由各方面優化整個流程,做到真正為民造福。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