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有潛力成為運動之都(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巴黎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比賽精彩紛呈,峰迴路轉、後來居上、不到最後一刻不言棄的一幕幕畫面,生動詮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七百多萬市民全城追比賽,為港隊打氣,為國家隊鼓掌,為優秀健兒點讚。

在這場四年一度的重要國際體育盛事展開之際,香港如何讓路途多舛的體育發展盛事化,進而彎道超車,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是值得深思和規劃的議題。

奧運賽場,港隊勢如破竹,取得驕人成績,在劍擊等比賽項目中捷報頻傳,再添金牌。奧運健兒是香港青年的楷模,為特區、為祖國爭光,全城士氣大振,市民歡欣鼓舞,香港特區再次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體育盛事化」刺激旅遊經濟

2011年,立法會曾就香港特區是否申辦 2023年亞運會展開過激烈辯論,令人遺憾的是最終被否決,香港申辦亞運自此似乎遙遙無期。筆者當時在會上強調,政府要積極在學校進行運動推廣,加強對香港職業運動員的支援,改善整座城市的體育設施,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當時,有三成市民明確表示支持主辦亞運會,有一定的正面民意基礎,如能趁熱打鐵乘勢而上,香港如今的體育發展勢頭和盛事局面,或是另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

體育「盛事化」的政策綱領,是政府千禧年前就制訂的,但自千禧年申辦亞運會失敗後,一段時間內整個香港社會就體育發展所作的討論並不算多,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運動體育在特區施政中是被忽略的。2018至19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5億元推行「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每項活動的配對撥款上限增加至1000萬元,該項撥款在2019年年初的財委會會議上通過後生效,惟因社會紛爭、世紀疫情等,部分品牌活動取消或延期,「體育盛事」的進程再被耽擱。體育事業是一項長期投資,要站在更高層面、以更宏觀視野調研規劃,亦可考慮與旅遊等結合,打造新的旅遊亮點,創造更包容、更立體、更豐富、更多元的「無處不旅遊」理念。

筆者進入議事廳為民服務十多年來,一直是「一人一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一路力撐啟德體育園的發展。啟德體育園經過幾年興建,終於落成在即。體育園落成後,將提供現代化及多功能的康樂體育設施,包括50000個座位的主場館、10000個座位的室內體育館和5000個座位的公眾運動場,政府有信心體育園能成為本地及國際大型體育及娛樂活動的理想目的地,為「盛事之都」增添色彩。

體育盛事需要基建支持,更離不開說好香港體育健兒的故事。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奧運賽場上的颯爽英姿,離不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訓練,是一次又一次克服傷痛、勇於挑戰的戰果,其中之艱辛與不易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筆者是一名運動愛好者,深知運動員一路走來要闖多少關、走多少路,我們應當想方設法改善運動員的待遇,並為他們進行適切的職業生涯規劃。

打造「香港劍擊」新品牌

「劍神」「劍后」在巴黎賽場上一劍封金,不僅振奮全城精神,更為香港特區進一步提升國際形象注入新活力。香港的劍擊傳奇是香港的新名片、新招牌,要善用並用好奧運金牌效應,吸引各投資方的目光,為香港引入一流的教練團隊、專業頭腦、訓練方案,進而因材施教,為有天賦、有潛力的明日運動之星制訂個性化的職業發展道路,釋除他們對前途未來的擔憂,心無旁騖全力投入訓練。政府亦應全面統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升「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讓退役運動員也能更多元選擇新的發展路徑,工作收入、生活質素得到保障,繼續精彩人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運動員的不易與付出或遠超於此。奧運得獎者值得鮮花和掌聲,默默無名者也需要鼓勵和喝彩,需要給未來之星廣闊燦爛的舞台,更要不忘為轉換跑道的運動員搭台築梯。

建設運動之都是一項持之以恆、細水長流的大工程,體育「盛事化」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須四方出力、八方出財、各界出智,海納百川、集思廣益方能成大事。筆者希望全港社會的有心人都能站出來,為體育盛事、運動之都出力,創新求變,讓香港動起來,為體育事業賦予新前景!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