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鞏固香港法治優勢 拓寬專業發展空間(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回應社會各界謀發展、惠民生的訴求,凸顯本屆特區政府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思維,積極應對挑戰、把握機遇。施政報告對法律領域發展着墨甚多,既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為普羅大眾解決紛爭,又將設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及大灣區律師特定平台組織,促進專業交流及培訓。這些舉措除了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做好準備,更有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鞏固香港法治優勢,為香港的法律服務開拓新藍天。

施政報告首先提到「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將於今年正式啓動,着重培養熟悉國際法、普通法、大陸法及國家法制等的法律人才,並且提出建立體育爭議仲裁機制,這些都是大膽嘗試,促進香港建設國際調解中心。

近年香港銳意打造成為知識產權中心,施政報告為此特別提到香港將參與提供國際知識產權數據庫的工作,這亦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施政報告便民利民

此外,施政報告提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對支付不起昂貴訴訟費用的市民是重大利好消息。本人擔任立法會議員的第一個動議辯論,就是提出推動在社區為有需要市民進行調解,因為在家庭紛爭、大廈管理、法團紛爭、強拍等涉及民生的爭議中,普羅市民大都打不起官司。社區調解服務既可主持公正,又可省卻金錢和時間成本。施政報告提出加強調解服務,並宣布在政府合約中加入調解條款,配合「社區調解先導計劃」,非常接地氣,便民利民。

施政報告也提到繼續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深化大灣區合作,落實優化跨境司法文書送達安排的工作,推動設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及大灣區律師特定平台組織,促進專業交流及培訓。

打造世界級企業重整中心

大灣區持續融合發展為香港專業服務開拓更大的市場。早前簽訂的CEPA新協議,新增「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支持在大灣區註冊的港資企業選擇香港為仲裁地,便利香港投資者和港企。施政報告提出明確將爭取在明年內落實擴展「港資港法」至大灣區試點城市,及擴展「港資港仲裁」至大灣區內地九市。李家超說相關措施的擴展不但惠及港資企業,更有利於兩地法律及爭議解決業界協同發展,並助力內地企業以香港為跳板「走出去」,以及將境外投資者以香港作為窗口「引進來」,同時充分發揮香港在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大灣區建立更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眾所周知,全球企業重整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包括英屬離岸區)和新加坡。上述區域法治體系完善、人才隊伍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前往進行破產重整,從而在技術、資金等方面贏得發展主動權。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正好可以發揮法治化、國際化的獨特優勢,與多個國際法律組織保持緊密合作。在爭議解決方面,香港已經甚具經驗,擁有大量優秀的法律人才,有充分條件打造世界級企業重整中心,可以快速準確、便捷高效地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所需的重整服務。

大灣區具有「兩種制度、三個法域」的制度特質,香港對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聯手,推動三地設立企業重整司法合作聯席會議,強化三地司法合作和專業資源整合,為大灣區企業重整、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