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適度輸入勞工 增強經濟發展動能(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推出運輸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同時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解決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和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越趨嚴重,人力短缺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及復常。是次政府「出招」屬正視因人力短缺而窒礙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推動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的持續發展。以航空業為例,隨着全面通關,航空業人力短缺問題急速浮面,地勤人員、停機坪服務員、飛機維修技工或技術員,以至倉務處理員或貨站服務員等,均出現嚴重短缺,大大影響香港國際機場的整體運力及物流載力。

根據機管局估算,明年年底航空業的人手需求,將會由現時的5.3萬人升至6.9萬人,屆時人手缺口將達至1.6萬人。隨着機場三跑道系統快將竣工,航空業人手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政府為航空業設立6,300個輸入勞工配額,絕對是務實和具針對性,可有助紓解航空業的迫切人力需求。

本地勞工權益仍獲保障

對於有指輸入勞工會影響港人就業機會,港人無須過慮。第一,是次計劃只是針對人力明顯不足的行業而有限度輸入勞工。第二,輸入勞工措施是輔助和非永久性,長期會以培育及增加本地勞工為主。故此特區政府的做法可取。

是次輸入勞工計劃共設2萬個配額,勞工來港工作須面對通勤、住宿及融入社會問題。以航空業為例,絕大部分勞工須即日來回香港和內地。政府須持續與業界協調和溝通,細化外來勞工來港工作的交通和住宿安排及其他生活配套,確保不會衍生不便。

長遠而言,香港人力短缺是結構性問題。特區政府應從以下三方面對症下藥,以具前瞻性的策略和方針,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第一,政府須持續檢視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情況,因應其他出現明顯人手不足的行業,例如酒店業、醫療護理行業等,推出針對性的輸入勞工計劃。政府要訂立以行業為本、分階段輸入勞工的工種清單和配額數目,按季或按年作出適時調整。

吸納非本地生來港受訓

第二,除了輸入勞工外,政府也應善用現有職業專才教育體系,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學士學位或職專課程,尤其是入讀一些本港人手短缺較明顯的相關學科,為這些工種注入更大的潛在勞動力和新血。政府可擴大職業訓練局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比例,並強化對非本地學生的相關支援配套,例如獎學金、住宿等,吸引他們來港升學,成為本港未來人力資源的一分子。

第三,長遠而言,加強培育本地人才是為香港注入勞動力的根本。政府應繼續着力推動職業專才教育,以滿足本港未來對技術專才的需求。此外,政府要持續強化本地僱員培訓及再培訓的措施,讓更多市民透過計劃提升在酒店、飲食、建造等不同行業的技術和就業能力,吸引他們投入或留在相關行業工作。

香港在國家堅實支持下,迎來龐大發展機遇,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急迫。在國際創科中心及「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本港對專業服務的人才需求亦將倍增。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全面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