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筆者一直關心新高中學制如何設計通識課程。過往,我曾見過有些通識考卷的題目,甚至比大學政治行政系的考試題目更空泛、更艱深、更難懂,並呼籲教育當局不應該將此類題目作為考題,更不能列為必答題。講者諄諄,聽者藐藐。今年的中學文憑試通識科,試題包括關於立法會拉布的必答題,以及一些具有高度政治主觀性議題的選答題,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
猶記得,兩年前通識科尚未有正式考試,考評局出的練習卷,即不點名地引用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就八十後世代抗爭手法的演辭,及至去年首份試卷,又問及本地政治組織的民望及其與政府管治效能的關係,都曾經引起社會熱議。考評局一而再,再而三,採用這類具有高度政治主觀性議題,作為考試題目,甚至列為必答題,並不恰當!
從源頭做起堵塞漏洞
有迹象表明,通識科被等同政治科來教。最近教協編印了一批「佔領中環」教材,向中學通識科老師推介。這本教材有部分儼然是「佔中」的政治宣傳品,從學生及老師角度去看,有理由擔心「佔中」是否會成為明年通識科的必答題?
面對教育界的質疑,教育局一再強調學生的政治立場不會影響評分,考評局多番重申,不會要求考生的答案要符合既定立場。為免評分受閱卷員一己立場影響,每份試卷都會由兩人評分,即所謂「雙評」制。但是,在一些觀點比較兩極化的議題上,又有多少考生夠敢拿自己的分數「較飛」?萬一自己立場與閱卷員不同,不止影響分數,更會影響升學。既然大家對通識科出現高度政治
主觀性的題目意見這麼大,與其在評核過程中出盡法寶,扭盡六壬,倒不如從源頭做起,堵塞漏洞。
宜公布評審人士
筆者從事教育逾二十年,非常明白一個題目要成為考試的必答題,必須經過一個十分嚴謹與慎重的程序,並必須諮詢相關人士的意見,最後甚或要投票一致同意,絕對不可能輕率與馬虎。其實,公眾十分有興趣知道考評局在選定通識科必答題時,到底是由哪些人選定,他們的釐定標準又是甚麼呢?與其通識科考試題目年年惹起爭議,倒不如教育局和考評局破例行事,把通識教育科課
程委員會、科目委員會、審題委員會、資深閱卷員、大學學術支援等所有參與修訂課程、審擬試題和決定評卷指引的各方人等公布之,釋除公眾疑慮之餘,又可以藉此檢討通識科的考評標準。
與其他學科不同,通識的校本評核部分給予老師極大酌情權,除非有人投訴,不然校方也可能不清楚本校通識科的評分準則。可惜現時教育局並沒有機制去監管教師的教學方式,令個別學校或教師選擇性教學,喜歡就教,不喜歡則跳過。通識必須多元化,學習要輕鬆,方會更成功!孩子學通識,不應必修、必考、必答,孩子才真正會學得開開心心!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