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2月與內地全面通關至今逾半年,成功帶動人口上升。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2023年中的香港人口臨時數字,較去年中增加15.2萬人。隨着疫情緩和及防控措施陸續放寬,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地逐步恢復正常往來,促使不少在疫情期間留在外地的港人回流,加上各項吸引優才、輸入外勞等計劃,稍微紓緩勞動人口不足的壓力。
人口數字止跌回升是好消息,但我們仍要有持續引進人才計劃保持升勢。有學者提醒,香港人口老化情況繼續惡化,政府長遠須吸引內地和海外人定居在港,改善居住和教育環境等以留住人才。
值得正視的是,去年社會預期開關後生意會增長,但事實上證明疫後經濟仍受到多重內外因素夾擊,第二季經濟增長較預期差,政府要加強香港在國際上形象,重新讓外界認識香港。雖然當局有推出搶人才及引入外勞的措施,但程度不足夠,申請程序亦需時,對振興經濟有影響,希望當局做到簡化相關流程,擴大招聘範圍,以加快本港復甦速度。
去年的《施政報告》出招「搶人才」,合資格外來人才在港置業的額外印花稅,居港滿7年後可獲退還。我聽到不少商界朋友對安排有意見,認為願意置業的人士都是有意在港落地生根,不明白為何不能「先免後徵」,一步到位減低外來人才置業成本。以現時香港高息環境,7年利息可能已是稅款的兩倍,相當於「貼錢求職」。說白一點,政府想要羅致的人才都是精明人,自然懂得計數。
未失控前 盡快減辣撤辣
海外人士不願來港置業,本地居民也對樓市持觀望態度。近日有二手住宅出現蝕讓交易,樓價若一直向下,就算是買屋自住的市民也會盤算會否「越遲買越平」,不敢貿然上車,形成惡性循環。政府有需要刺激房地產市場交易,有序調整辣招,釋放市民購買力。
政府當年設定樓市辣招,目的是壓抑超現實樓價,打擊炒賣行為。但現時炒賣絕跡,政府已無打壓需求之必要,加上未來房屋供應逐步增加,過往的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已完成歷史任務,可以功成身退。救市要及時,政府應趁市場仍未失控前盡快為樓市減辣撤辣,萬一樓價跌得過度劇烈,引發「骨牌效應」時再出手恐怕回天乏術。前車可鑑,執政者必須吸取教訓,勿令「負資產」的歷史重演。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