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自由市場經濟 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筆者是一個信奉市場經濟的人,任何干預市場的動作都不應持久,不然定會影響到市場的自由運作。就以辣招來說,過去13年間,當經濟和樓價向上,我們看不到辣招能夠有效壓抑上升的樓價。反之,當經濟周期下行的時候,辣招卻窒礙了市場自我調整的機制,成為經濟向前的絆腳石。如果在任何一個自由市場中加入一些干預和障礙,最終我們都要付出代價。相反,當市場能夠自由運作的時候,所有事情自然就能自我調整,回復正軌。

一直以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互相輝映,被稱為「紐倫港」,背後的原因正是我們一直奉行自由市場。自由市場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個地方可以令到資金、人才、資訊,自由流通、自由進出,而沒有任何限制干預。香港的成就,除了種種歷史因素以外,奉行自由市場經濟,正正是我們賴以成功的基石。

去年加拿大的菲沙研究所,將香港評為165個經濟體中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報告中五個評估項目中,香港在「國際貿易自由」及「監管」均位列首位。這得來不易,亦是我們一點一滴積累得來的成就,是香港的名片、我們的金漆招牌,所以要更加珍惜。

鞏固八大中心 需外來人才資金

除了國際金融中心外,香港亦積極鞏固和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位,包括國際創科、貿易、航空、航運、法律爭議、知識產權、文化藝術等。我們要發展這些不同的領域,其中一項要素,就是需要吸引匯聚世界各地專才,加強我們本身的優勢。因此,作為一個開放型的經濟體,吸引外來人才資金尤為重要。

香港作為大灣區「9+2」的一分子,國家賦予香港獨特的地位,香港的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截然不同,香港不能取代深圳、廣州或其他的城市,反之亦然,而是各城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香港背靠祖國,在「一國兩制」下面向世界,作為國家和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非常清晰,這角色正是因為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的經濟體。香港一定要好好把握自身的優勢,作為一個開放的國際城市,繼續吸引全世界最好、最優秀的人才,自然能夠遇強越強。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