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維持香港利益 別逞一時之快(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隨着政府即將展開第二階段政改諮詢,「佔領中環」行動的舉行日子也在其組織者暗示下呼之欲出。然而在人大常委會宣布普選的框架後,中央領導人表明「佔中」並不能令中央改變有關決定,令「佔中」失去焦點。有關的佔領及學生罷課等,已淪為「為反對而反對」的對抗行動,勢要擾亂中環及香港的秩序、分化社會。這些對抗可能滿足了這部分人的「一時之快」,但對香港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難以估量。

佔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自人大常委會八月底定下普選的相關規定後,一些調查發現,大多數市民都期待二○一七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而對「佔中」及相關暴力對抗行動,市民亦敬而遠之。中央明確表示,人大常委會的有關規定是建立在法理基礎上,即使出現「佔中」及其他狀況,中央已有準備,亦相信特區政府可以妥善處理。不過,「佔中」發起人仍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因為「洗濕了頭」,但卻要香港整體社會為此付出代價。面對市民壓力,他們亦只好一改口風,表示舉辦行動的日子會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減至最低。

由「佔中」到「去飲」,由希望「癱瘓中環」到「對社會影響減至最低」,由「中年人參加」到「交棒讓學生罷課」;可見「佔中」目標模糊,行動進退失據。這個行動在社會發酵已久,工商界及金融機構對有關情況已盡量做好準備,並務求「佔中」不會影響金融系統運作,保障員工安全,維持經濟穩定。相比之下,這才是對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負責,對香港前途的擔當。持續不斷的抗爭只會令市民分化、社會不穩、令投資者卻步。一旦市民對這種局面感到無力,投資者對香港失去信心,這才是對香港造成最嚴重的危害。

目標模糊 進退失據

希望「佔中」發起人、罷課學生及泛民細想一下,與其考慮如何一波又一波發起抗爭行動、如何杯葛政府的諮詢以及議會內的全面抗爭,倒不如在《基本法》及人大的相關規定下,切實參與討論,爭取空間,落實普選。

在爭取到二○一七普選落實後,再不斷為市民完善制度,令香港發展回到正軌,這才無愧於市民對他們的期待。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