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我對於林健鋒議員今天提出“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的議案十分認同和支持。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 本港營商環境與環球經濟息息相關,而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系復蘇緩慢,香港難免受到影響。
本港自開埠以來,在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下,經濟得以不斷發展,創出奇蹟。但是,近年來,隨着鄰近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本港一些競爭優勢開始弱化。發展經濟是香港當前的首要任務,如果我們不能創出新的優勢,則只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發展經濟,才可以“把餅造大”、才有條件進一步改善民生,而要發展經濟,當然要從改善本地的營商環境做起。我認為特區政府可以在兩大層面,有針對性地採取積極的政策和措施, 以改善本港的營商環境。
首先,特區政府應該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切合時宜的公共政策和資源投放, 扶助中小型企業(“中小企”)。主席, 本港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着眼點,就是要維持一個有利於中小企的營商環境,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現時本港有大約30萬家中小企, 佔全港企業總數98%, 而且聘用了超過120萬名員工, 佔了私營機構總僱員人數大約五成。對於促進本港經濟發展及支撐就業市場,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大環境潛在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另一方面,大企業亦往往有財雄勢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本地中小企可謂內外交煎, 面對不少經營困難。
特區政府近年採取了一些面向中小企的紓困措施,推出了一些支援計劃, 例如借貸擔保、提供出口信用保證等, 並且在2012年6月推出總值10億元的“BUD”專項基金,協助本港企業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市場,對於中小企有一定的幫助。不過,與業界的訴求相比,特區政府還可以採取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政府必須完善現行的採購政策和投標機制,以協助中小企取得相關的入場資格和累積經驗。關於採購政策和投標機制,無論是工程業界和科技業界都曾經多次向我反映對現行機制的不滿。我亦先後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寫信給特區政府和特首,表達業界的訴求。例如政府的工程投標項目應該適度分拆,而政府的採購政策,亦應適當地鼓勵本地的科研,參考其他地區,包括WTO成員的相關經驗,牽頭應用本地研發的產品,甚至訂明採用某些比例的本地科技, 令中小企有機會利用本地市場作為試點。
另一方面, 應積極利用CEPA在廣東實施的先行先試的政策, 透過兩地政府層面的協商,幫助業界將本地科技產品和服務推向廣東省市場。雖然不少本地中小企有創新科技的人才和技術,但在經營規模和業務的往績方面,與跨國巨企競爭,真是很吃虧的。然而,透過上述這些措施,則有可能讓本地中小企獲得入場資格,參與政府的採購和投標項目,不斷充實公司的往績履歷,藉此增強競爭力,也可逐漸發展和壯大。這些措施可以令本地工程、科技專才和產業界得到更多參與和發揮的機會。
此外,政府應該鼓勵並且資助中小企運用資訊科技,推廣應用雲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提升它們在數碼經濟中的競爭力,推動產業創新。
另一個層面是要加強多元化的教育和培訓, 鞏固本港的人才優勢。港人引以為傲的高質素人才,歷來在本地經濟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香港要實現經濟多元發展,提升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活化傳統產業,便要對各行各業的人力資源供應,及早作出預測和規劃,並且增加投放資源,培訓新一代接班人。教育和培訓應該是多元發展,一方面提升各間大學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獎學金, 資助本地優秀畢業生繼續深造, 以培育各類專門人才。同時,亦要加強專業教育及職業培訓,致力提供各種職前和在職訓練, 為不同年齡和程度的社會人士, 提供各類認可學歷。
此外,應與各個專業協會合作,鼓勵年輕從業員持續進修,提升相關業界的專業水平。特區政府應配合行業的資歷架構的推行,完善各類課程的銜接,提升本地人才競爭力及推動年青人向上流動,讓本地僱員能夠學以致用,分享經濟發展成果,藉此獲得較充足的人力資源, 達致多贏局面。
今天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先生在場,我也想問本屆特區政府在期內會否考慮成立科技通訊局? 假如不會成立,會否盡快考慮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設立副局長一職, 主導創新科技的發展?
主席,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