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發展經濟 改善民生議案 – 發言 (梁君彥)

“工商帶動經濟,專業改善民生”。昨天林健鋒議員已指出這是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的口號,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是經民聯的信念。我十分多謝陳克勤議員以此為題,提出議案辯論,證明我們的理念也得到議事堂其他議員的支持。

在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中,我們看到湧現了一股新政治力量。經民聯同事在區議會選舉落區接觸市民時,也聽到很多市民要求我們向特區政府反映,經濟和民生的工作必須與時並進,並且跟上大潮流。我們前幾天與特首會面時,就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提出了220項建議,全都與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有關。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系,我們過去取得成功在於肯勇於嘗試,靈活多變和“懂走位”。但是,周邊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幅度都趕過香港。隨着全球經濟軸心向東移,周邊的競爭對手抓緊機會,努力發掘新經濟的發展空間,但香港往往在土地、人才、政策和軟硬件方面受到限制,以致企業不敢嘗試。

過去數年,大家看到韓國經濟急促增長。我們早前在《信報》看到一篇有關韓國經濟分析的文章,當中有些數字值得留意。由年初開始,南韓股市指數已上升了6%,若以美元計算,升幅約為2.6%,是亞洲區內僅有3個錄得升幅的國家之一。當中指數升幅最多的5種股份,都是涉及創新產品的消費品企業。此外,彭博亦指出根據今年1月環球創新指數(Innovation Index),韓國以96.3分連續踞於榜首。在6個考慮因素中,該國在科研支持、專上教育和專利3方面均排首位。創新和創意是可以賺錢的,雖然我們談論了很長時間,但實際上仍然落後於人。

今年11月11日為“光棍節”,阿里巴巴網購的交易量於當日高達人民幣912億1,700萬元。這個新興電子商貿模式已經席捲全球,不少人透過電腦、電話購物和付款。但是,香港作為國際經濟貿易中心,似乎未能得到很大裨益。當局應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網上經濟,例如4,000元以下的包裹和郵包無須報關等,以打造香港成為區域性B2C業務中心。

特區政府經常表示支持工業,又表示要推動再工業化。香港工業總會在上星期發表《珠三角製造:香港工業未來的出路》研究報告,指出應配合國家《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同時提升香港工業政策的目標,包括增加香港的工業資源,提升工業競爭力,推動多元化發展,改善工業發展環境,以及協助香港工業提升至工業4.0製造能力等。我們呼籲政府在工業人才、科研創新、提高製造能力、發展新興產業、強化傳統產業、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及土地規劃方面下工夫,重塑工業形象,加強公眾對工業的了解,以及提高工業在經濟發展的地位。我並強調要與內地珠三角合作,以及與國際社會在知識和投資方面合作。

主席,近年全球興起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概念,但在本港一直未被廣泛採用。我曾經於2013年在本會向政府建議,關注crowd funding(羣眾集資)和crowd talenting(羣眾集思)在香港發展的可能性,鼓勵年輕一輩透過這種方式研發和生產科技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平台,我們希望當局能夠在相關政策局下成立專責小組,推行有關工作。

共享經濟這個新經營模式,使大家重新思考傳統營運模式是否須要改變,從而令大家對共享經濟加深認識。我建議香港效法新加坡的做法,各方一起探討,把共享經濟的服務規範化和合法化,研究修訂有關法例,引進適合的監管機制,增強參與者的信心。

民生是經民聯兩大關注之一,我們亦明白政府有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民生,而且在房屋、醫療、福利和教育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希望政府能夠擺脫紛爭,凝聚共識,與立法會一起解決民生問題。

關於香港市民關心的住屋需要,我們是否可以採取更開放的態度,釋放更多土地興建房屋。針對建築成本高的問題,香港可否引進科技和新設計,例如在設計上引入自然通風或引入新物料降低建築、施工和運作成本?此外,當局亦應特事特辦輸入外勞,扭轉因建築工人不足,以致施工期長,成本拉高的情況。對有穩定收入但未能儲到大筆首期的年輕一輩來說,小家庭需要置業。當局可否研究加快興建資助房屋,讓他們得以安居呢?

教育也是大家的關注事項,“求學不是求分數”是多年前教育局採用的口號。我們現時看到操練的目的,只是為了評核。我們明白當局需要收集數據,以評估學生水平,但我亦希望當局能夠採取2010年處理教學語言的手法,微調相關政策,減輕莘莘學子和家長的壓力,讓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

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