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陳克勤議員今天提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議案,這8個字亦正正是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的口號。經民聯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以“工商帶動經濟、專業改善民生”的理念,希望能夠發揮我們工商界和專業界別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令香港有更充足的資源投放在各項民生工作上,令市民的生活環境得以改善,令香港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讓我們下一代有更廣闊的視野,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以往的香港給外界的印象是朝氣蓬勃,務實進取,積極高效。作為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我們對任何訪港人士都是熱情好客、尊重和包容的。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上“一國兩制”獨有的制度,令香港成為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香港得天獨厚的橋樑作用,是其他地區甚至是目前國家成立的任何自由貿易區均無法相比。
東西方交流的焦點往往都是在於香港。不過,隨着內地日益壯大,國家政策進一步開放,國內大量人才到海外求學,擁有豐富對外交流的經驗,加上世界各國開始重視中國的崛起,為了加強與中國的交流合作,他們有更多途徑了解中國,無須一定要通過香港。可以說,面對世界局勢的改變及信息科技的發展,香港已經不是接觸中國的單一途徑。香港以往的優勢和經濟模式已經改變,而香港人有否思考,我們的思維是否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呢?我們是逆流而上、尋求新的出路,還是繼續沉醉於往日的成功呢?
可惜的是,由於近年社會環境隨着佔領運動、議會“拉布”,本土思潮等現象出現,似乎已經有了答案。面對時代的轉變、困難和競爭,以及新一代的訴求,我們沒有尋求出路,沒有提升自己和認識世界,只是在一些人的煽動下,將各種不滿轉化為憤怒,並訴之於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很多人對我說,看到如今的香港感覺很陌生,很民粹,很傷心。傷心的是我們只懂得責罵和抱怨,而沒有思考如何調節心態,認清定位,重新出發。
主席,香港是一個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系,極容易受到外圍經濟形勢的影響。目前,香港所面對的情況可說是外憂內患:對外,充滿挑戰;對內,如果不團結一心,穩定發展,只會被世界大潮淘汰。我們面對的外憂,首先表現於競爭力下降。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深圳已超越香港,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香港雖然經濟穩健,但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產業結構在創新轉型升級方面並沒有明顯突破,過分依賴貿易、航運、金融、旅遊和專業服務,缺乏對新型產業的支撐和引領。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2016全球競爭力報告》,本港排名第七,新加坡卻排名第二。在一直引以為榮的金融業發展上,香港亦失去領先地位,由第一下降至第三,新加坡超越香港。在創新方面,香港的排名更是一跌再跌,排名第二十七,而新加坡則排名前10位。報告指出,香港在創新競爭力上的劣勢,將阻礙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前列的金融中心。
主席,目前外圍形勢不明朗,加上恐怖主義的陰霾,香港經濟受到外圍影響,有下行的風險,一旦美國加息,令環球金融市況出現大幅波動,將為前景增添不明朗因素,而內地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一旦“硬着陸”,對於香港的影響有多大,目前難以估計。
除此之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5年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提到,香港過去一年顯著轉差的項目包括政府的決策能力、政治不穩定風險和社會凝聚力。我們必須承認,這3個不足之處與本港的深層次矛盾是相關的。隨着香港的經濟轉型,市民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受到擠壓,加上土地資源不足,住屋問題及貧富懸殊問題一直未能緩解,令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有怨氣。
這些不滿的怨氣來到立法會,更到了社交媒體上,繼而演變為指責、謾罵,以及阻礙政府推行政策的聲音,令行政立法關係僵持,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當然,在政策推行中,也有政策局思慮不周或諮詢不足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為政見不同,為反對而反對,反對的人亦沒有考慮這些政策是否適合香港的長遠發展利益,只是以拖垮政府、賺取選票為目的,要他們提出一些切合香港實際可行的措施則欠奉。
所以,面對這些責難、謾罵、阻撓,甚至是吹毛求疵的要求,特區政府需要做的便是更忍辱負重,還要落足工夫,做好準備,吸納具建設性的建議來推動政策。任何政策都不會完美,因為社會實際上是有分歧,亦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我們只要做好諮詢和溝通,從最符合香港利益的角度出發,相信市民可以逐漸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監督政府工作的意見,哪些是無理取鬧。
主席,區議會選舉剛剛結束,我們亦從中得到啟示。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我們要重視他們的訴求及參與社會的意見,並非要把他們放在政府的對立面。但是,單靠指責、謾罵,是否便可以為青年人找到更好的出路及向上流動的機會呢?大家在這方面都要思考一下。
世界每天都在變化,地球亦並非圍着香港轉。我希望我們可以拋棄舊有的思維,正視香港的實際情況。我亦希望各方放下成見,以務實的態度和廣泛的溝通解決問題,否則香港只會繼續陷於僵局,對香港的未來和我們的下一代都是有害無益的。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