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將於下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普遍期望她在覓地建屋、稅制改革、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等多方面提出實際建議,為香港長遠的經濟及民生發展打下重要基礎。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我亦期望政府能夠檢視各行業的人手短缺情況,並借鑑新加坡及澳門等地的經驗,以靈活、彈性方式輸入外地勞工。
香港的經濟發展正到達「樽頸位」,當中兩大因素必須得到妥善處理,其一是土地供應問題,其二則是相對較少討論的勞動力問題。隨着人口老齡化以及出生率下降,不難想像香港將會成為冠絕全球的「長者之都」,統計處最新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二○一七至二○六六》顯示,長者人口將會由二○一六年的一百一十六萬飆升至二○三六年的二百三十七萬,即大約每三名港人便有一位長者;至二○六六年,長者人口更高達二百五十九萬,佔整體人口接近三成七。
建造業及護理服務業「重災區」
事實上,本港勞工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不少低學歷或低技術的工種,均有嚴重的人手短缺情況,當中建造業及護理服務業更是「重災區」。政府計畫在未來數年大力增加房屋供應,加上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都急待上馬,可以預見,大量的填海、土地開發及建築工程,將會「排山倒海」展開。業內人士估計,現時建造業欠缺最少一萬名勞工,政府及私人發展商更經常出現「鬥搶工人」情況。
在另一個「重災區」護理服務業,根據統計處,現時安老院舍人手空缺率逾百分之八,不容許申請輸入外勞的政府資助安老院舍,空缺率更高達一成至一成二。如果政府任由勞工短缺問題惡化,再完善的安老政策,都只會淪為空談。
綜觀鄰近地區如澳門及新加坡,早年已為加強競爭力及加快經濟發展,大刀闊斧地輸入外勞。當然,香港並非要全盤照搬人家的一套,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從宏觀層面處理的勞工問題,即在保障本地工人飯碗及不影響行業質素及安全的前提下,按行業實際需要輸入外地勞工。
當然,政治實際就是,每提到輸入外勞問題,部分政團及勞工團體均會大力反對。我認為,各持份者包括政府及勞資雙方,在未來一段時間,可就有關問題作出理性而深入的探討,無需要將輸入外勞視為「洪水猛獸」。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