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業界何來不爭氣?(張華峰) – 評論文章

近日,拜閱《政經脈博》一欄,提到對證券業界前景的看法時,竟有業界「不思進取」之歎,令本人有感而發,不得不作出一些回應。

本港的股票市場,已愈來愈是外資與中資的天下,本地業界反而被逼靠邊站。但許先生卻把這一現象的因由,說成為「本地市場本土金融證券業淪於目前困境,無可置疑是由於業界本身不思進取,不與時並進,需要為此付上最大的責任」。

但令我不解的是,許先生作為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又曾在多家證券行工作過,理應對行內有相當的認識,不應作出如此失準的評語。

誠如大家都知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實是全賴一批華資經紀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出來的成果;沒有他們的參與,沒有他們由四會年代,一直幹起,就沒有聯交所的成立,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政府懶理業界死活

只是,中小企一向均默默耕耘,對政府及監管當局的要求,每每千依百順,在政府要積極走向國際化的大方略下,要承受愈來愈多及過分的監管,如在證監會財政資源規則(FRR),有關集中保證金客戶調整(Concentrated Margin Client Adjustment)的規定下,令券商在為客戶提供證券按揭服務時,只能一刀切的按借貸比率劃線,而不是按揭客戶的抵押品質素審批,靈活性受到很大掣肘;又證監會在券商為客戶提供IPO借貸時,要另備5%的速動資金,也大大限制了券商的商機。但同時間,政府取消了最低佣金制,又容許銀行入侵證券業,引發零佣金割喉式的競爭,殺得行內血流成河。試問不問成本,只求掠奪巿場的反競爭行為,難道就是行內不爭氣之故?

我當然認為,歷屆的特區政府,只側重經營國際金融中心的虛名,卻懶理業界的死活,說得難聽點,不單沒有拔刀相助中小企業,只有助紂為虐,令中小企經營困難,發展前景都變得黯淡,並迷信「大」就好,卻忽視背後的風險,在雷曼迷債爆煲之後,仍未有作出恰當的反省,才是造成今天本地業界營困局的最大原因。可是,許先生卻反過來責難業界,倒果為因,豈不令人氣結?
 
業界不斷謀劃出路

其實,業界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不斷謀劃新出路,投資電子化交易,及在內部企業管治上作出重大改善,紛由海外學成歸來的第二代接捧,但無奈聯交所為了盲目追求國際化,引入費用高昂,可作高速度高流量作業的交易系統,卻遇上巿況持續低迷,但就要一眾經紀,放棄原先大筆投資的電腦系統,又要承擔新系統的高昂費用,大幅增加營運成本。而且,港交所(00388)在縮短午巿休息時段,加重業界成本卻沒帶來多少新的生意,也是難辭其咎。身兼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許先生,沒理由不知悉此一情況。

我希望許先生的「不思進取論」,不是受了官方思維的影響,以為聯交所當年上巿,當日的券商成員都分了股票,已賺了一筆,現在又想分些甚麼好處。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因為交易所是一班券商多年來的心血結晶,公司上巿分股票是天經地義的事,也不由公帑支付,更非政府的恩賜!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