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社會人士指出,特區政府須盡快檢討公共財政政策,以有效應對本港未來面對的各種挑戰,並達致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立法會也就這個議題展開一番討論。
香港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8月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將由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0%,換言之,屆時每3名港人便有多於1名是長者。
特區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醫療衞生,2023-24年度預算達1,044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19%。隨着本港人口老化,為長者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的開支將持續上升,形成沉重的財政壓力。
高齡化成財政重擔 需開源節流
本人認為,特區政府確實有必要未雨綢繆,認真審視目前公共財政的狀況,着手開源節流,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而進行整體及長遠的財政規劃。
關於本港長遠財政規劃的討論,必須堅守《基本法》的規定,第107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不過,對於這項原則在現實中的運用,不能作過分狹隘的理解。過去數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各行各業飽受衝擊的情況下,我們樂見特區政府採納社會各界包括經民聯的建議,採取赤字預算,推出各項「逆周期」財政措施,務求保就業、保企業,以解市民的燃眉之急。
同時,本人多番向特區政府建議,在顧及長遠財政承擔的前提下,應該以基建帶動經濟復甦,並解決本港長遠的土地和住屋供應問題。當局早前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預計區內新發展土地約3,000多公頃,當中不少於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是未來土地和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
善用市場力量拓北都 促新增長
北都的規劃又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促進創新科技、高端專業服務、旅遊和物流等多元化產業發展,可提供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只要當局妥善作出整體規劃和財務安排,北都是投資未來的重要舉措,可望為香港帶來新增長,創造新容量,是值得社會支持的。在財政方面,我力主政府要善用市場力量,包括融資和公、私營合作,北都是可達到預期目的。
當前環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將面對嚴峻的挑戰,但為了保持本港實行簡單低稅政策的優勢,任何關於改變稅率或新增稅種的討論,都應該慎重其事。
同時,特區政府應該積極探討節省任何非必要的開支。據當局透露,在2018-2023年間,為免遣返聲請人提供人道援助,包括臨時住屋、食物、交通等津貼的總開支,將超過28億元,對香港構成沉重的壓力和負擔!多年來,社會各界有強烈的意見,促請特區政府盡快檢討現行「免遣返聲請統一審核機制」,以堵塞制度漏洞,打擊「假難民」湧港所衍生的種種問題。
宜設專責架構 規劃人口政策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當局惟有全面掌握人口數據,才能夠作出長遠的財政規劃。本人以往曾多番促請特區政府正視本港人口結構變化,包括生育率下跌、勞動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等趨勢,並設立專責架構,負責人口政策規劃,以推動短、中、長期的人口政策,就不同經濟層面定出有效的政策。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650675/%E6%9C%AA%E9%9B%A8%E7%B6%A2%E7%B9%86%20%E5%84%AA%E5%8C%96%E9%95%B7%E9%81%A0%E8%B2%A1%E6%94%BF%E8%A6%8F%E5%8A%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