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 4招破困局(陳祖恒) – 評論文章

香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存在已久,2005年施政報告已指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惟其時未掌握相關數據。2015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更表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愈趨明顯,不利經濟持續和多元發展。

香港現正進入經濟轉型期,面對地緣政治緊張、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因素,更需要就本港的人力資源錯配問題,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早前,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議案,讓大家有機會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內第43條改革內容對香港的參考作用展開討論。筆者認為,將理論和香港的實際狀況相結合,對特區政府具有參考價值。

熟練技術人員 勢更明顯短缺

《決定》第43條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而結構性就業矛盾正是大家常說的「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即人力資源錯配問題。

今年6月,《中國勞動保障報》歸納出矛盾的兩個成因,一是行業及企業缺乏的是技術技能人才,二是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適應產業發展和市場需要。文章更指出,只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能更好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今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便提出了提高教育供給予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無獨有偶,勞工及福利局今年11月中發表《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及支撑本地服務和城市運作共17關鍵產業作詳細分析,指出由於現職從業員高齡化及新進人手不足,「熟練技術人員」將尤為短缺,同時勞動人口除了要掌握市場一貫重視的語文能力、溝通技巧、團隊協作及解難能力等技能外,亦要因應產業轉型及運作模式改變而不斷學習新作業技能,以保持競爭力。

面對本港經濟轉型期人力供求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當局需要細化研究,從善用本地人才及改革技能培訓着手,以實現香港居民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對本地勞動人口未能滿足的職位需要,適度輸入外來勞工以支持社會發展。現提4點建議:

一、優化中高齡就業政策,增加善用長者經驗的崗位配對。有些長者認為勞碌大半生「夠鐘」便退下來享受人生,有些長者有健康需要社會應更多關心照顧,有些長者需要工作以應付日常開支,也有些長者有心有力希望「退而不休」繼續貢獻社會。

改革課程內容 緊扣社會發展

筆者認為,應該尊重每一位市民的自主意願,按照個人需要選擇就業或生活方式。對於需要被照顧的長者,鼓勵以市場力量合作發展樂齡科技,提升本港安老服務,又能創造更多銀髮經濟崗位。而對自主延遲退休的長者,需要完善現行中高齡就業政策,如做好「中高齡就業計劃」職位配對,精選匹配長者體能跟經驗的崗位;如由政府及公營機構帶頭延長退休年齡及提高延長服務年期,鼓勵非政府組織和私營機構仿效,讓更多不同產業內的長者可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

二、改革本港教育政策及課程內容,讓技能培訓緊扣社會發展及經濟需要。筆者11月初在立法會大會上曾表示,很高興施政報告提出改革僱員再培訓局,提升角色及定位,讓勞動人口持續學習,是配合本港產業政策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一步。政府可配合即將出爐的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重新審視本港的人力政策及教育政策,將「改革」擴展至更多院校和培訓課程。例如適量增加現時缺乏和未來缺乏的學科,以滿足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需要,而對社會需求減少的學科,相應地降低供應及資源供給,從源頭解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的問題。

輸入外勞名額 倡設可加可減

三、加強與本地公營機構、研發中心及企業合作,培育與時並進的新技能人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即使中小學設有STEAM課程,單靠學校之力很難追上技術的演進,亦非中小學教師擅長的範疇。筆者認為,當局可汲取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經驗,加強與本港公營機構、研發中心、企業等合作,就未來產業所需的技術制定及不斷調整培訓課程,鼓勵及安排科研人員擔當培訓導師,提供專業指導,切合社會發展和業界需要。

四、適度輸入外來勞工,以解燃眉之急。本港的勞動人口不斷下降,部分工種更因自身的結構性問題,長期缺乏新人入行,人手不足。以安老服務業為例,政府2017年時已開展《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等短、中、長期改革策略,落實提高薪酬待遇、擴闊職業階梯等措施,可是成效未見太大。面對本港迫於眉睫的勞動力不足問題,筆者建議,在確保本地優先充分就業下,適度輸入外來勞工,以維持社會穩定運作。政府當局需要就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各行業人力供求,進一步深入調研及掌握精準數據,在本地從業員充分就業後,為各行業剩餘的人力短缺設定輸入外來勞工的限額,並加入按需可加可減機制,以確保供求一致。筆者期望,政府當局盡快對現行各輸入勞工計劃作出檢討,加強與業界溝通,為擬定外來勞工薪酬標準、培訓費用、生活開支等作合理調整,以降低本港中小企不斷上漲的經營成本,提升香港在區域內的整體競爭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31日在《求是》雜誌撰文,明確指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筆者相信,政府當局一如既往尊重每位市民選擇的生活方式,做好頂層設計,以結果為目標解決本港人力資源錯配問題,便能讓市民在經濟發展中受惠,滿足市民的需求。

———————————

【知識庫】「中高齡就業計劃」知多些

•「中高齡就業計劃」旨在透過向僱主發放在職培訓津貼,鼓勵僱主聘用年滿40歲或以上的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長工(兼職即每星期工作18小時至少於30小時)。

•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

•合資格僱員完成在職培訓後,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或已離開職場的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5,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

•聘用40歲至59歲失業求職人士的僱主,則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4,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3至6個月。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876849/%E6%9C%89%E4%BA%BA%E7%84%A1%E5%B7%A5%E5%81%9A%E6%9C%89%E5%B7%A5%E7%84%A1%E4%BA%BA%E5%81%9A%204%E6%8B%9B%E7%A0%B4%E5%9B%B0%E5%B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