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放行中概科技股在港「第二上市」 絕非「外判監管」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梁伯韜是「紅籌之父」,現時也是香港上市商會主席,跟本人交情不淺,更是我非常尊賞的金融人之一,但對於梁先生近日指「香港或淪為二奶市場」及「外判監管」的說法,我就不敢苟同,認為有斟酌餘地。

環顧全球,不少大型跨國企業也會同時在多個市場上市,例如港人最熟悉的滙豐銀行同時在香港和英國上市;又例如渣打銀行,該行本已在英國上市,2001年申請來港第二上市,及後因不少交投轉在香港完成,故把香港的上市地位由「第二」轉為「第一」,與英國並行;另一大型跨國金融股宏利金融,更同時在多倫多、紐約、菲律賓和香港上市。

這等例子說明,接受跨國企業「第二上市」,不等於相關證券市場「次一等」,只是便利企業的業務和融資需要而已。因此,即使香港吸納了大量「第二上市」科技股,也絕不等於香港是「二奶」市場。

再者,當內地放行更多資金來港買股,香港隨時有條件「反客為主」,成為那些「第二上市」科技股的交易重鎮。待本港容許「同股不同權」新股直接在主板作為「第一上市」的監管安排準備就緒,這等先行在香港「第二上市」的科技巨企,把「第一上市」地轉至香港,也未必不會發生。

根據香港的上市規則和監管要求,申請在港「第二上市」的門檻,其實與申請在港「第一上市」相差無幾,只是若干技術條文得到豁免,其餘都要符合香港的上市規則;批出這等豁免,不等於香港把「監管外判」,絕不會影響投資者的保障。

再者,正如我在交予港交所的回應書中所言,所有「同股不同權」股份在港上市,必須加設一系列保障投資者措施,例如說明「同股不同權」何時終結的日落條款、要求企業加入一定比例的獨立非執董、設定「特別權益股」的投票權上限(例如1股最多只能等於N票投票權)等。

同時,我建議只放行已在美國(或其他設有完善司法制度的地區)作「第一上市」的企業在香港主板「第二上市」,而非「中門大開」地讓那些在欠缺投資者保障地區上市的股份,繞道來港「第二上市」。

科技股赴美上市非因「貪方便」

美國上市監管之嚴格、上市門檻之高,與香港其實不相伯仲,在美上市更要面對日後可能出現的「集體訴訟」風險。因此,科技股因「貪方便」而選擇赴美上市之說,其實說不通。阿里巴巴當年也是幾經爭取在港上市不果,始轉投美國集資,而非因為「貪方便」。

事實上,保薦人推介大量科技股赴美上市,並非單純「貪方便」,可能因為投資銀行可以收取更高上市佣金,加上歷史因素使然。美國已形成了科技股的Critical mass(群聚效應),全球主要科技投資資金、分析員、創投基金等,都以美國為基地。

雖然科技股當下在香港未成氣候,但只要香港把握時間改革,以吸引更多規模大如騰訊的科技巨企在主板上市,假以時日,香港也有條件成為中資科技巨企的首選上市地點。同時,中港關係一脈相連,一旦內地放行更多「深滬港通」資金來港投資,以及開通「新股通」激活香港新股市場,全球頂尖科技巨企自會來港集資,因為哪個股市有充裕資金和成交,那個股市就有條件吸引更多大型新股。而且,讓「同股不同權」的跨國巨企放到主板裏上市,讓它們同樣受到證監的嚴謹監管,也是符合國家對金融安全的要求。

放行海外科技股在港「第二上市」,絕非等於香港放棄研究容許「同股不同權」新股直接在港「第一上市」。然而,如要容許「第一上市」,當中涉及訂立大量保障投資者條文,可能需要較多時間討論和立法,故不如「兩條腿走路」,先行放行「第二上市」,同步研究接受「第一上市」的細節。

香港一直未能接納「同股不同權」股份,因香港沒有「集體訴訟」,欠缺完善的投資者保障。然而,如要在港引入「集體訴訟」,這是一個非常漫長和複雜的過程,非短時間可達成。因此,先行接受已在美國(設有「集體訴訟」的市場)「第一上市」的公司在港「第二上市」,是一個緩衝之計,填補當下香港沒有「集體訴訟」的不足。

要加開「創新主板」,涉及漫長的立法和審批程序,動輒數年時間,但創科浪潮已來勢洶洶,等待太久恐會錯失良機。因此,放行「第二上市」是一個緩衝之計,以一個較便捷的方法,抓緊創科新股的集資良機。

香港主板的成就與名聲,是經過數十年長時間累積。即使加開一個上市門檻、監管要求與主板一模一樣的「創新主板」,其歷史角色、聲譽、市場深度、成交額、持份者的認同、流動性和效率等,不可能一朝一夕做到主板的效果。因此,對於頂尖的世界級科技巨企來說,「創新主板」未必是他們的首選,主板上市地位始終較具份量。

雖然不少基金、機構投資者和指數公司,對香港研究容許「同股不同權」新股上市表示憂慮,但只要證監會和港交所同心協力,為投資者加設更多保障措施和條文,並在審批新股的程序上做好嚴格把關,香港金融證券市場定能健康有序,以優質監管和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資金來港。

「新股通」勢成港股未來增長動力

世界頂尖科技巨企選擇上市地點,定會「跟着資金走」,哪個市場資金充裕,他們便會往那裏上市。繼「深滬股通」後,中港正積極研究「新股通」,雖然暫未知道開通時間,但只要我們做好迎接「新經濟」新股的準備,一旦「新股通」開車,香港股市便有足夠的資金胃納,配合科技巨企在港集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將有力振翅高飛,繁榮向上。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