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我不再多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報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報告,因為同事已就此提出了很多觀點。有關報告指出了香港的競爭優勢正迅速放緩,大家亦看到我們的競爭力不進則退。其實,這數年的相關報告均指香港的競爭力被其他城巿趕上。面對周邊城市急起直追,當局需要發揮香港的優勢,用長遠政策為香港提升整體競爭力。盧偉國議員及張華峰議員分別已就產業及金融業提出修正案及發言,我將會集中於基建、政策及人才方面。
主席,曾幾何時,香港基建落成的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如今只能用一個“慢”字來形容。基建與經濟關係密不可分,我以會展基建設施為例,香港很多參展廠商也認為會展這場地很重要,因為不少廠家參展時收到的訂單,是超過全年訂單的一半。香港擁有地理優勢,與珠三角城市近在咫尺,可以締造“上午看展覽、下午看廠房”的理想貿易平台。但是,展覽場地不足的問題已纏繞業界多年,即使會展中庭擴建後仍然不敷應用,加上周邊地方大幅增加展覽場地面積,令不少展覽項目早已捨香港而去。
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亦顯示,有十多個展覽項目礙於場地不足而無法在港舉行,一些較大型的國際會議或展覽無法在香港舉行或擴展規模,難以將本港的展會推向國際大型展覽水平,不但對本港會展業長遠發展造成掣肘,削弱企業開拓商機及發展的能力,亦對酒店、餐飲和旅遊等配套服務行業,以至本港就業情況和整體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除了會展設施,香港其他的基建亦嚴重滯後。林健鋒議員剛才提到,第三條跑道多年來仍未能落實。回歸十多年了,十號碼頭仍然是紙上談兵。我們如不繼續發展,很快就會被鄰近地方所超越,例如深圳、廣州和澳門。再者,香港現時只有中環的核心商業區(CBD)並不足夠,我很高興政府考慮在九龍東建設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可惜當局無具體政策鼓勵業權擁有人改變用途,令有關進度十分緩慢,我們應檢視現行政策,看看如何可鼓勵業主加快配合規劃。此外,我們亦沒有就現時的工業邨和工業用地政策進行檢討,這樣如何有足夠土地興建第四個工業邨,以鼓勵高增值的新興產業來港發展呢?大型基建需要10年才能完成,別人來港投資的機會一瞬即逝,我期望當局會把握時機。
在政策方面,當局對發展經濟的政策總是議而不決。相反,阻礙經濟發展的政策卻多不勝數,例如最近推行的“限奶令”、買家印花稅和從價印花稅等,這些措施卻可馬上推行。我希望政府想清楚,這些政策對工商界和外來投資者有嚴重的不良效果。
現時全球的工業,特別是亞洲區,都朝知識型方面發展。但是,香港的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卻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內地。當局對科研計劃和制度缺乏支持,令企業對科研興趣不大。主席,發言至此,我相信你也知我又會談如何引入研發、設計及建立品牌的三倍扣稅優惠。
香港工業總會一直強調,香港需要有工業,不可只靠金融和旅遊等服務行業支撐經濟。本港工業需要朝高增值方向發展,亦要吸引企業投放資源進行研發和設計,扣稅就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在無須公帑資助下,企業以自己賺取的盈利獲得優惠,有盈利才可扣稅,並非以納稅人的資金補貼企業做蝕本生意,我們一定要朝“創意香港”的高增值方向發展。
最後,我談談人才培訓。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本地商界正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香港要脫穎而出,必須加強人才培訓,提升僱員的知識水平,使其終身學習。
當局的教育政策要配合現代知識型社會發展,加強培訓研發人才,配合適當的職訓,使畢業生可以即時投入勞動市場,促進香港科研發展。同時,亦需要為匯聚專才做好配套措施,例如如何提升空氣質素、增加更多國際學校的學位,希望可以匯聚人才,形成羣聚效應,將香港打造成區內的科研中心。
香港青少年有豐富的創意及資訊科技的知識,青年創業園可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資源,再利用“天使基金”為他們提供創業資金,幫助年青一代實現夢想,亦為香港經濟加添新動力。
主席,香港與內地其他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失去優勢,只要當局把握未來數年內地經濟發展的機遇,推出更多扶助多元產業的相關措施,香港仍能保持可持續經濟發展。當局亦應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訂定長遠的政策藍圖,落實新興產業、長遠人口規劃和人才發展等政策,為香港現在及未來打好基礎,以免在未來10年至20年間被鄰近國家或地區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