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提升自資教育活力 發展區域教育樞紐(陳亨利) – 評論文章

區域教育樞紐是香港銳意發展的目標,對促進香港本地發展及貢獻國家發展的作用亦日益重要,充滿活力的自資專上院校可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援,支持自資院校擴大招收非本地學生,首先務必要放寬招收內地學生限額。與此同時,放寬招收內地學生會涉及多方面配套政策,應該提前做好全面的部署。

赴港求學熱度增 招生限額宜放寬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要求香港必須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亦希望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善用香港高等教育優勢打造區域教育樞紐,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及留港工作,能夠促進香港教育產業發展,也能為香港發展和國家發展所需培養多元化、國際化人才,從而擴大本港人才庫、優化人才結構,長遠有助提升香港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貢獻國家發展。

增加招收非本地學生是發展區域教育樞紐的前提,自資院校的角色不可或缺。特別是香港已成為內地學生第二大留學目的地,赴港求學的熱度有增無減。然而自資院校招收內地、澳門和台灣學生,卻不能超過上年有關課程總學生人數一成,這一限制有必要盡快放寬。

自資院校不依賴政府資助,增加取錄非本地學生不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而且自資院校學額供應充足,近年來每年都有數千學位剩餘,二○二一/二二學年空餘學位總計近六千個,這些教育資源應該高效利用,不應白白浪費。自資學士課程及副學位課程學費平均約每年六萬港幣,近六千空餘學位倘招收非本地生,每年將增加約三點六億元學費收入,佔教育行業年增加價值約百分之一;四年累計將超過十四億元,這會給自資教育行業發展帶來可觀的幫助。此外,源源不斷的非本地學生來港學習、生活,亦能與生活服務、文化出版、休閒娛樂等經濟活動形成協同效應,有助香港經濟發展。

自資院校課程靈活、應用性強,覆蓋文、理、社、商等領域,可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提供靈活出路。特別是機械工程、飛行服務工程、網絡安全、護理、旅遊等應用類課程多數只有自資院校開設,這正可以為本港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培養炙手可熱的人才。擴大非本地生源還能為本港自資院校貼合市場需求發掘更多創新性、多元化課程提供空間,有助推動教育產業多元發展、百花同放。

促進教育產業 副學位可成亮點

可見,放寬自資院校取錄內地學生限額,對於釋放自資專上教育活力,打造區域教育樞紐,促進教育產業發展,以及為本港和國家發展培養人才具有重要價值。

副學位是香港自資專上教育的支柱,可為不同能力和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多元的進階路徑,亦有利於培育多元人才。技術專才向來是緊缺的人力資源,不論是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路向,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需要大量技術專才。高級文憑課程是本港培養應用型技術專才的主要途徑,現時在副學位課程中佔比逾五成,課程覆蓋機械、工程、航空等技術專才需求旺盛的領域,課程內容與國際接軌、文憑亦較受國際認可,所以高級文憑課程也應向非本地學生敞開大門,相信能為區域教育樞紐增添吸引力。

不過社會現時普遍將升讀學士學位課程視作修讀副學位的主要目標,從而大量湧向副學士課程而排斥高級文憑課程,長此以往不但不利於高級文憑課程的發展及培育多元人才,亦會讓副學位教育的進階路徑趨向單一。有見及此,政府要同步做好配套政策,完善高級文憑的就業及升學生態。比如可以進一步協助學校與企業和市場做好對接,在課程中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安排好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亦可與企業合作設立人才定向培養計畫,學生畢業後,企業可直接聘用。長遠來看,還要建立完善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為高級文憑學生擴闊升學空間和晉升階梯。

調整逗留政策 副學位生可留港

包括內地生在內的副學位非本地畢業生在本港出路狹窄,留港升學競爭激烈,也不能留港工作,內地高校也普遍不接受境外副學位升學,這會嚴重影響內地生來港讀副學位的意願。政府應該投入資源鼓勵院校擴展非本地生在港升學途徑,同時應該鼓勵自資院校開設迎合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需求的應用型副學位及學位課程,方便他們畢業後回內地發展。還應該考慮調整逗留政策,允許有意在港發展的副學位非本地畢業生,特別是高級文憑畢業生留港工作,這對補充香港人力資源缺口有莫大裨益。

增加取錄非本地生還有一系列政策問題有待提前部署,比如應該進一步完善課程質素審核機制,確保院校不會為增加收生而降低質素標準讓學生「寬進寬出」。此外,來港就讀的學費、住宿成本高昂,特別是自行解決住宿已成非本地生來港就讀的窒礙,解決學生住宿等問題,校方同樣需要政府協助。

香港高等教育質素譽滿全球,打造區域教育樞紐也不能忽視取錄外國學生,這可促進自資專上教育國際化發展,增進香港與海外聯繫,尤其是與東盟和「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繫,而這更加需要完備的配套政策,政府要結合這一發展定位和國家發展需求及人力資源需求,全面優化專上教育發展策略。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