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引龍頭建產業群 助中小企突圍(陳祖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會同行政會議就「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性部署」舉行集思會,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就「拼經濟,拼發展」的決心和積極作為。事實上,中小企佔本港企業總數98%,佔勞動市場就業人數45%,筆者認為,着力提升中小企的競爭力,協助中小企開拓海內外市場及加快推動數碼轉型,是本港「拼經濟、拼發展」的重要一環。

當局宜加快引進紡織及製衣業在內的傳統行業龍頭企業,在港形成產業群,同時繼續簡化資助申請,協助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並進一步推動落實電子政務,以加快本港中小企數字轉型,提升本港整體的競爭力。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自2022年12月成立以來,截至今年3月底已引進約50家重點企業夥伴,投資推廣署去年亦引進了約380間企業,目前較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生命健康科技方面。

財政司司長會上表示當局在推動創科發展、科研同時,會將重點企業帶過來,在就業職位、本地生產總值,以至構建整個生態環境方面,提供更大助力。

升級轉型傳統行業 開拓市場

要真正「保住」本港中小企,首要是把該行業的龍頭企業「引進來」。推動新興行業的同時,也要發揮好香港自身優勢,協助傳統行業升級轉型,「不斷擦亮」優勢行業的「金字招牌」。以紡織及製衣界為例,行業擁有深厚歷史底蘊和發展基礎,既在全球供應鏈佔據領先地位。把紡織及製衣業的龍頭企業「引進來」,吸引他們將上游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中心及區域總部落戶香港,從而促進產業鏈內其他企業在香港開拓業務,形成產業群,帶動本港中小企加快轉型和發展。

開拓市場方面,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全球經濟形勢及營商環境的變化,香港應把握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善用被賦予的「超級聯繫人」角色,發揮好聯通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作用。

為協助本港中小企開拓兩個市場,特區政府向BUD專項基金注資5億元,包括增設「電商易」。筆者持續向當局反映業界對「電商易」的意見,希望開拓內地市場同時,握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立「絲路電商」平台的重大機遇。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早前回覆提問,表示「電商易」推出後會再作檢視,適時地將適用範圍由內地市場擴展至其他經濟體,而「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亦會再探討怎樣支援企業利用電商拓展海外市場。

簡化資助申請手續 加快審批

對於當局不斷優化各資助計劃申請,筆者表示欣賞和支持,亦會繼續爭取簡化申請手續、加快審批流程,讓支援跟上科技發展的速度,推動中小企升級轉型。

筆者一直關注「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企業版「智方便」)的進度及細節,並提出電子政務認證功用外,應進一步整合和應用政府和市場的數據。

政府可參考內地電子平台可統一支付的例子,考慮指定一、兩個市民廣泛使用的電子支付平台作為電子政務指定支付平台,部門可透過已實名的平台帳號作通知及收費,免卻政府部及中小企提交及核對相關紙本文件等流程,有效減低雙方的行政成本,有助加快本港企業數字轉型,提升本港整體的競爭力。

總括而言,相信更多龍頭企業在港開展業務,中小企便能在產業鏈中抓住機會穩步發展。再配合當局進一步擴大資助範圍及簡化申請流程,同時加快推動本港電子政務建設,可提升本港中小企的競爭力,亦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力。

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