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2013年撥款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 – 發言 (盧偉國)

主席:

「2013年財政預算案」是本屆香港特區政府的第一份財預算案,整體來看,我認為是務實審慎的,對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有所回應。預算案在支援中小企、協助中產、利民紓困等方面,採納了各界的一些意見,當中包括本人聯同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其他六位議員提出的建議,例如,向中小企退還部分利得稅,以及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優惠等。預算案又推出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協助有需要人士,不過紓困力度遠較我們預期小。這份預算案也有不少令人感到失望的地方,特別是未能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本港涉及深層次矛盾的問題,包括高地價政策和貧富懸殊等。我期望,政府能夠對症下藥,加大力度,提出更多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以下,我會就較令人關注的幾項議題,反映業界和社會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在基建規劃及工程方面,特區政府在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基建工程的投資,對於帶動本地經濟及創造就業,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於正在進行和準備開展的基建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境內的工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西港島線、南港島線〈東段〉、觀塘線延線、沙中線、蓮塘口岸工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等,本會同事會密切監察進度。

土地和房屋供應是整體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但當前土地儲備不足,嚴重窒礙了本港經濟發展和房屋供應。《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十項措施,務求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當局又決定自本年度起取消勾地計劃,重掌土地供應主導權,得到社會的正面回應。對本年度預計的可供興建13,000個單位的四十六幅住宅用地,九幅商業/商貿用地和一幅酒店用地,當局必須制訂詳細的落實計劃。特首表示,政府會堅持「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的施政理念,但根據已公佈的房屋供應計劃,當局在短、中期均側重於增加資助房屋供應,未能充分顧及中產人士的置業訴求。我促請特區政府在其房屋供應計劃裡,進一步考慮中產人士的置業訴求。

增加土地供應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要配合本港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物流業是本港四個支柱行業之一,卻長期缺乏土地以建造相關的設施。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在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當局剛於3月28日把位於青衣的第三幅物流用地推出公開招標,又在屯門西預留十公頃土地,作高增值物流用途,這對於物流業界可謂「久旱逢甘露」。我期待,當局可以盡快制訂屯門38/49區供物流設施使用的具體時間表。

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方面,當局準備推出一系列項目,包括落實新界東北等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本人基本上是支持的。不過,本人和工程業界朋友一再向政府反映,當局必須制訂和落實長遠基建規劃,不但要增加土地開發和房屋供應,而且要包括交通網絡、市政建設等配套設施,更要就各個發展項目對建築、工程等不同專業的人力資源的需求,做好分析和相應的資源配置,以免因人手不足而影響計劃的推行。

主席,事實上,建造業目前已面對人力短缺的問題。未來數年,隨著不少大型基建及其他工程進入建築期,問題將更為嚴峻。發展局陳茂波局長在4月10日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當局十分關注這個問題,已加強多項培訓措施,吸引更多新人入行。我在本會曾就建造業人力發展向當局提出口頭質詢,反映業界的憂慮,促請當局正視問題,制訂應變方案。正如業界朋友反映,部份工種如釘板和紮鐵工人,即使採取先聘用後培訓方式及增加薪酬,也長期人手不足。當局有必要因應實際情況,在港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考慮採取適當措施,例如適當簡化「補充勞工計劃」程序,配合未來基建發展與建屋需要。

為了順利推行各項基建規劃,當局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配合的各種資源,務求有規劃、有政策、有人才、有資源落實。

主席,在產業發展方面,儘管預算案提及一些措施,鞏固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其他新興產業,卻未能顯示政府的長遠眼光,制訂具前瞻性的產業政策,令有關業界相當失望。

特首在《2013年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政府會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產業,促進「官產學研」合作,「並在有需要時增加資源投入,締造有利環境」。但預算案只提到,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六所大學提供三年資助,每所大學最高可獲撥款一千二百萬元,支持他們技術轉移部門的工作;又會「研究推廣香港作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整體策略」。對於本人及科技業界朋友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將企業研發資金兩倍或三倍扣稅,以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增加科技基建投資,吸引業界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以低息貸予創業青年作「創業啟動金」等,預算案都沒有回應,顯示財爺在這方面的資源配合,力度非常不足。

主席,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科研水平在國際上有相當地位,有世界級的科研專家,亦有國家級的實驗室。可惜政府對這些成就的宣傳不足,一般市民對此認識不多。香港要走向知識型經濟,政府必須增撥資源,多作宣傳推廣,以改變社會上「重財技不重科技」的風氣,鼓勵新一代投身科技行業。

去年11月28日,立法會通過了一項由本人提出的動議修正案,促請政府於今年三月底前就發出額外免費電視牌照作出決定,並盡快發出牌照。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蘇錦樑局長在4月10日財委會特別會議上,在廣播政策方面對此隻字不提,對本人的提問也未能確實答覆,令人費解。因為,文化及創意產業也是香港優勢產業之一,讓本地免費電視行業有一個公平競爭和持續發展的經營環境,可望促進創意媒體發展,增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在推動環保方面,財政司司長宣布預留100億元,資助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前的高污染柴油商業車輛,又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注資50億元,支援社區環保活動,可謂相當大手筆。但是,本港環保政策與市民和業界的訴求及願景相比,仍有頗大距離,尤其是在推動環保工業與促進循環經濟方面,無論施政報告或財政預算案,都着墨不多。環境局黃錦星局長在4月9日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當局的整體方向是「以『減廢為先』,另一方面把廢物視為可加以善用的『資源』。」對此,我和業界是認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落實?

環保工業是本港優勢產業之一,政府理應整體探討如何推動環保工業並促進循環經濟,訂立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提出清晰的目標及路綫圖。我曾經促請政府盡快興建先進的循環再造廠,例如廢電器的解拆廠。亦要興建先進的焚化設備和循環再造設備,並採用將「垃圾焚化轉化電力」的再生能源技術,既環保又有能源經濟效益。

3月27日本會曾經通過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杜絕『地溝油』,並牽頭支援生化柴油」,本人在發言時指出,生化柴油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可由植物、脂肪或廢食油等提煉。但現時本港仍未有完善而全面的廢食油回收系統、生化柴油生產和銷售渠道。未來的發展空間主要需視乎特區政府的取態,以及是否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世界上已有不少地方通過立法,推動應用生化柴油。以英國為例,在2012-13年度,規定生化柴油必須佔道路燃油的4.5%。歐盟亦訂定目標,到2020年時,陸路運輸要有百分之十的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利用生化柴油、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等。我認為,特區政府不但要借鑑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更要有長遠規劃,包括土地方面的配套規劃,以發展和應用新能源。
主席,財政預算案緊守審慎理財的原則,本來無可厚非。但既然政府預計到了2014年3月底,財政儲備可達到七千二百九十一億元,就應適度有為,推出一些兼具前瞻性及長期效益的政策措施,投資於未來,令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民生持續改善,比起一次性的派糖措施,將獲得更多市民的認同和掌聲。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支持財政預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