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實事求是應對勞動人口短缺(賴家智) – 評論文章

香港走出疫情穩步復常,離不開各行各業打工仔努力為社會打拼。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在11月發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中顯示,本地勞動市場短缺約5萬人,部分勞工密集行業如建造業、城市運作、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創科產業的短缺尤其明顯。勞動力不足的結果不單窒礙經濟發展,市民的日常生活,民生環境最終也必然受損。

勞動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勞動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勞動力的增加和提高生產力密切相關,即使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本投資,如果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運用這些資源,經濟發展也無法實現最大化。

勞動力能夠創造價值、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推動經濟增長。此外,勞動力增加還可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進而增加國家就業率和總體收入。當人們獲得就業並從事有價值的工作時,就能夠賺取收入,這將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就業的增加還有助於減少貧困和社會不平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早前,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今年7月至9月的3.0%,上升至今年8月至10月的3.1%。市場原預期維持3%。就業不足率則由今年7月至9月的1.2%下跌至今年8月至10月的1.1%,雖則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仍處於較低水平,對一個經濟體來說而言是好事,但同時亦意味市民有選擇,有更多的工作給他們。

香港已踏入老齡化社會,以往從事基層工作的壯年人士已紛紛步入退休年齡,而較年青的勞動人口卻多數不願從事體力勞動的技術人員,加上本港出生率極低,職位供過於求。與其他國家及城市的經濟發達體一樣,基層工作及中端職位是不多人願意做,其他城市例如東京、紐約、倫敦等亦如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勞工,而且它們擁有龐大的經濟體系,提供了各種不同行業的就業機會,包括餐飲業、零售業、建造業等,這些行業通常需要大量基層勞工。

香港勞工短缺的挑戰已在十多年前提出,由於內地與本港無論薪酬及生活開支均有差距,鄰近本港的內地城市本來是填補我們中端技術和基層工種空缺的最佳選擇方案,但過去政府在培育及吸納未見足夠重視,以至勞動人口短缺問題未能及時「翻身」,惟有在現時急起直追,優化輸入外勞政策,盡快改善本港基層勞動力。

現時獲批來港工作的外勞約2萬多人,輸入最多的職業為護理員,其次是侍應生,第三位是售貨員。以安老院舍為例,人手短缺問題存在多年,現時行內前線照顧員工陸續退休,欠新人入行,招聘極為困難,同一時間院舍長者體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對照顧人手有更大需求,加上現時業內前線員工老化,「以老護老」情況已十分嚴重,對於整體社會人口及勞動結構帶來影響。所以,輸入更多外勞護理員,以穩定前線人手,有利於業內服務質素之提升。

目前,香港的勞工問題痛點其中一項是本地技工普遍年紀較大,中位數已達50歲,四成屬55歲以上,按早前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到2028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當中最缺乏的是熟練技術人員——即技工,預計缺約6萬,即到2028年該職業組別的短缺率約百分之十三至十四,香港未來在中端人才方面將面對很大挑戰。以今時今日的社會環境,難以吸引年輕人從事體力工作,這類技術工種的確欠缺新人入行,最終是「塘水滾塘魚」,只會將問題惡化,對整個社會運作帶來重大影響。 要經濟持續發展,勞動力是關鍵,新質生產力是重中之重,但短期內有些工種亦不可由機器完全取代,從長遠來說,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需要綜合的策略和措施,包括通過改革教育體系和培訓制度,提高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加強「政、商、民、教」的合作,促進職業教育和實習機會。此外,鼓勵人才引進,為本港人力資源短缺尋找更多出路,才能讓廣大市民真正感受到幸福感。

原文刊於 :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48143/?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