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塑造新動能克服挑戰 提速發展惠民生(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公布新一份預算案。面對外圍不明朗環境和財赤,本港經濟復甦未如預期,社會各界期待特區政府以前瞻務實思維,克服財赤挑戰,更重要的是,加大資源和力度發展經濟、提振消費、激活股市樓市,並且投資未來,穩步有序推展各項基建工程,以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全力惠民生。

當前外圍經濟出現諸多挑戰,如單邊主義抬頭、關稅戰和貿易戰頻發等,國家近期推出多項積極的財政政策,提振內需和吸引投資,不僅有效激活了內地市場,而且為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指明方向、注入活力。現時香港較以往更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應對外部風險。早前,經民聯向陳茂波提交了財政預算案建議書,涵蓋十六大範疇,共提出136項建議,促請特區政府將對接國家積極財政政策作為重點方向,順勢而為,以創新思維,從節流、開源及結構改革三方面入手,不僅要緩解短期赤字壓力,更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確保公共財政穩健。

針對特定產業提供稅務優惠

首先,特區政府應以改革提升行政效率,節省公共開支。社會上有人建議實行公務員減薪,這不但會打擊公務員士氣,部分私人企業也可能效法減薪,會進一步削弱社會對於經濟復甦的信心。更可取的做法是,特區政府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重新審視所有政府部門的功能和編制,推行架構重整,避免疊床架屋,以優化內部資源配置,並致力為相關業界拆牆鬆綁。

發展局最近提出精簡各項行政程序,加快私人工程上馬,將有助提升審批效率,對業界有積極作用。同時,特區政府應借助創新科技,大力推動電子政務,促使各部門採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優化流程,例如推行自動審批系統、電子化檔案管理等,以減少人力成本。總之,特區政府應確保每一分公帑都用得其所,特別是優先用於推動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項目。

其次,特區政府應開源增收,並設法激活市場潛力。社會上有不少議論,例如建議開徵銷售稅,甚至建議向高收入人群或企業徵收附加稅。我認為,任何關於開源的措施都不能輕率推行,既要避免影響經濟復甦,更要致力維持香港歷來實行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以免削弱本港對外來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特區政府需要創新思維,積極探討「以減促加」,審視並提升針對特定產業的稅務優惠「套餐」,務求更有效和更聚焦地「搶企業」,激活市場潛力,銳意推動發展新興產業與盛事經濟,把本港的經濟蛋糕做大,市民收入增加,政府的收入也自然會「水漲船高」。

引入更多公私營合作模式

特區政府也應秉持「應使則使,應省則省」的原則。經濟發展有高低起伏,短期的赤字預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長遠收支平衡。本港很多基建發展是民生所需,亦是為增加香港競爭力,不能因為經濟差或政府出現短暫財赤就放棄。特區政府應持續投資未來,構建北部都會區「雙循環」跨境物流中心,以及加快創科建設,注入經濟新動能。

此外,特區政府應積極優化財政結構,防範風險,提升長期穩健性。經民聯建議特區政府借鑒內地與國際經驗,成立香港特殊資產管理公司(AMC),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協助香港企業和商業地產項目,應對迫在眉睫的流動性和債券到期挑戰,令地產及金融系統可以恢復正常投融資功能,防範系統性風險。二是香港北部都會區、河套合作區等大型發展項目都需要工商界投資,設立AMC協助企業融通資金,有助企業更積極投入香港發展。

同時,特區政府在交通、醫療及教育等公共基建及服務領域,應破除所謂「官商勾結」的迷思,加大力度引入更多公私營合作模式,既可減輕政府的直接支出壓力,又能提升項目效率,形成多贏合作關係。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設立專門的「財政穩定基金」,在經濟好景時將部分盈餘撥入基金內滾存,以便在經濟下行時可進行逆周期調節,有效減少財政收入波動對社會運作的影響。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