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電話及網絡詐騙情況愈來愈猖獗,近期更有市民開始收到有騙徒假冒公立醫院職員的詐騙來電,意圖騙取市民金錢,令人髮指。翻查警務處數據,近年接獲的電騙及網騙數字以倍數增加,今年首9個月合共涉及金額已超過44億元,若連同一些被騙後未有報警的個案,所涉金額必會更多,情況令人憂慮。因此,筆者認為政府須進一步促進跨政府、跨界別的協作,加以打擊電話及網絡詐騙罪行。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和警務處近年在防騙工作上,已下了很多苦功,防騙廣告和標語四處可見,24小時運作的防騙熱綫「18222」也發揮不少作用。筆者期望政府繼續努力,將防騙工作做大做強。
首先,筆者希望政府要從根本制度着手,加快訂立網絡安全法例,盡快完成法例研究和草擬工作,並加快跟進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關於「五類電腦網絡罪行」的研究建議,盡早為本港網絡安全加固「城牆」,強化本港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為防範網絡詐騙等網絡罪行打好根基。
第二,騙徒要行騙,就要先尋找獵物,他們便要靠着不斷打電話、發短訊、電郵等行為「漁翁撒網」。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想方設法,增加騙徒作出相關重複行為的成本。以電騙為例,政府可加強與電訊業界合作,主動跟進可疑用戶「不斷打電話」的異常行為,以銀行業為例,當發現用戶有可疑交易,例如大額轉帳、大額信用卡購物,也會啟動簡稱「KYC(Know Your Consumer)」的認證程序,做好把關工作,筆者認為做法值得電訊業界借鑑。
加快立網安法 及時發風險警示
金管局上月推出了「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若收款人的轉數快識別代號,與警方的「防騙視伏器」內被標籤為「高危有伏」的資料脗合,用戶會在交易前收到警示。筆者建議,政府可加強與業界合作,就可疑來電或短訊建立資料庫,並參考轉數快例子,向接收者發出風險警示,加強防範電話或短訊詐騙。
第三,以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的詐騙行為無日無之,相信市民也經常收到來自不同地區的WhatsApp可疑信息、海外WhatsApp可疑視像來電,甚至有騙徒在社交平台盜用他人的照片或身份開設假帳號,以網絡情緣、釣魚攻擊等方式騙取金錢。
筆者認為,既要加強公眾教育,呼籲市民提防懷疑詐騙信息,鼓勵市民按應用程式提供的功能作出封鎖或舉報,同時期望政府加強透過與相關平台的服務提供者的合作和溝通,促請他們加大力度打擊可疑用戶,加快封鎖和跟進可疑的虛假帳號,並以大數據等創新科技,主動阻截釣魚攻擊在社交平台傳播。
鼓勵企業申資助 完善安全系統
網絡詐騙的受害人無遠弗屆,長者、婦女等一般市民會「中伏」之餘,不少男士、以至青年近年誤中「裸聊」勒索陷阱數字亦增加。然而,企業、中小企也會「中招」。筆者擔任主席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早前聯同私隱專員公署早前發表一項關於中小企網絡安全的報告,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在過去12個月內曾遇到網絡攻擊,最多為網絡釣魚電子郵件及網絡釣魚電話。
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加強支援企業,防範網絡風險、釣魚攻擊及網絡詐騙,包括建議政府加強誘因和資助,鼓勵企業申請「科技券」等政府資助計劃,協助企業建立及完善網絡安全系統,並加強員工培訓,提升企業的網絡安全基礎建設。
要全方位打擊詐騙犯罪,筆者衷心期望,政府繼續加強與執法部門、資科辦、生產力局轄下的「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等半官方機構及不同界別的合作,提高執行和打擊力度,聚眾之力將防騙工作做廣做深。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668083/%E5%9A%B4%E6%89%93%E7%B6%B2%E9%A8%99%20%E9%9D%A0%E8%B7%A8%E6%94%BF%E5%BA%9C%E7%95%8C%E5%88%A5%E5%8D%94%E4%BD%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