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務實理財克服挑戰 投資未來強化發展(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在目前艱難的財政環境下,難免要作出艱難的決定。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債支持基建發展、深化北部都會區建設、積極招商引資,又將100元印花稅的適用範圍擴至4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減輕市民置業負擔等等。總體而言,預算案設法做到務實理財,克服挑戰,投資未來,強化發展。

特區政府在今個財政年度錄得872億元赤字。對於解決財赤,最根本的方法在於「開源」。近期港股交投暢旺,很大程度上是受創科熱潮帶動,這正是國家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新產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香港在享受國家的成果之餘,自身也要進一步創新思維,敢於破局。特區政府應集中精力聚焦改革創新,提速發展,為港開源。香港應該要有勇於改革的魄力,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以及外引內聯的特有優勢,開拓更多經濟新增長點,促進香港高質量發展,這才是加快促使香港走出財赤困境的積極方法。

加快工程進度增投資信心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新經濟增長的引擎,特區政府進一步加速北都區發展步伐,包括預留37億元加快河套香港園區首期發展、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隨着北都區工程陸續展開,預算案提出「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是值得支持的。香港要繼續發展,需要為不同基建項目籌集資金。發債無可避免,也是為了投資香港的未來,增強新動能。期待特區政府推展北都區項目時,以嶄新的政商合作模式、土地和稅務優惠措施等,吸引國際頂尖實驗室或企業落戶,也必須做好軟件配套和行政安排,包括加快審批工程程序,提高透明度及順暢度,縮短工程時間,以增強投資者信心。

為了配合北都區和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工務工程,未來5年的基本工程開支,預計將會由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加至每年約1,200億元。預算案並撥款為工程建造業界提供各項在職培訓的津貼和課程,為未來基建工程做好人才配備工作,為業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強心針。期待特區政府加強協助業界善用新科技和預製組件,以減省成本和提升工程效率,同時詳細檢視工務工程的投資金額、工程規模清單等,適時有序推出大、中、小型工程,以防止工程量大起大落,反覆出現「一時做死,一時餓死」的情況。

為了推動本港專業服務界加快融入國家發展,早前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已成功建立香港首批工程專業人才的職稱評價機制,陳茂波表示兩地會商討逐步擴展到其他具備條件的建造相關專業,即將公布建造業首個試行工種的灣區標準。期望相關措施能盡快擴展至其他行業和工種,加快推動跨境便利執業與行業標準共通,優化港澳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的職稱申報評審機制。

增收出入境稅項宜三思

不過,對於預算案提到,將研究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宜審慎考慮。無疑特區政府要開源增加收入,但這項措施將直接影響到不少由於公務和工作需要而頻繁往返兩地的市民,也不符最大限度發揮港珠澳大橋等跨境基建設施的效益、促進灣區融合和交流等政策目標,希望當局三思。同樣道理,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亦會窒礙本港對外交流,希望特區政府減少影響,例如考慮向入境不超過24小時的旅客豁免徵稅。

特區政府面對接近千億元的財赤,預算案建議公務員及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會全體人員凍薪,相信對公務員團隊士氣的衝擊減到最小。預算案並建議減少一萬個公務員編制,我認為特區政府應切實檢討各部門架構,評估各部門的工作流程、效率和成果,利用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推動政府部門智能化,加快公共體系數碼化,改善服務質量和效率,確保資源用於最需要的地方。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