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制訂人口政策議案 – 發言 (盧偉國)

主席: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並沒有制訂整體的人口發展策略,以致香港在各方面難以作出長遠規劃。平心而論,當局並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也相應採取了一些行動,例如,在2012年7月,政府統計處公佈了《香港人口推算 2012-2041》文件。同年11月,當局重組了「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加入教育、醫護、社會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等界別的專業人士,以研究本港未來三十年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對社會和經濟的主要影響。但鑒於人口變化趨勢將對本港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當局現有的舉措難免給人力度不足、甚至是「坐而論道」的感覺。

不少社會人士擔心,人口變化趨勢將對本港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這並非杞人憂天。根據香港人口推算數據,已預測到三大趨勢:

(1)香港的人口增長速度會逐漸放緩,預期會由2012年的715萬增至2041年的847萬,平均每年增長率為0.6%。人口雖然仍有增長,但由於本地女性生育率過去二十多年持續處於極低水平,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港人也將陸續退休,勞動人口將會在2018年起萎縮,從該年的355萬下降至2041年的339萬。

(2) 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數會大幅上升,由去年的98萬增至2041年的256萬。

(3)本港公共財政的長遠承擔能力亦會面臨巨大挑戰。現時只有150萬就業人士須繳納薪俸稅,但隨著勞動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及市民平均壽命上升等因素,老年撫養比率將由五名適齡人士〈即15歲至64歲〉相對一名長者,下降至兩人相對一名長者。

主席,挑戰往往與機遇並存。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本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各項挑戰,盡早規劃,以減低各種負面影響,並及時把握新的發展機遇。例如,因應上述三項趨勢,我認為政府當局必須對症下藥:

其一,從「量」與「質」兩方面,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優秀的人力資源一直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本要素,若勞動力供應萎縮,將會限制本港經濟和各行各業的進一步發展。如何打破困局呢?從「量」的方面,既可以透過推動家庭友善措施和彈性退休安排,吸引更多婦女和長者加入勞動市場,也可以鼓勵已移居外地的港人及其第二代回流香港,更要因應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檢討並優化各項輸入人才的計劃。從「質」的方面,政府應規劃和加強職業教育和人才培訓,以盡量減少各階層職位與人力資源之間的錯配情況。

其二,因應人口老齡化,發展銀髮市場。人口老齡化固然會衍生不少問題,但如果從積極的角度考慮,長者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一方面,當局應該營造適當的環境,讓已退休的長者可以繼續憑藉他們的經驗服務社會,發揮餘熱。另一方面,長者的服務需求將形成潛力巨大的銀髮市場,對健康護理、理財投資和休閒消遣的需求,將有增無減。

其三,對公共財政作出周全的規劃,確保維持各項社會服務的質素。由於人口結構轉變,對本港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福利等政策和開支,將造成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香港能否作出持續的財政承擔?隨著薪俸稅收增長放緩,香港有沒有可能拓展新的稅收來源?當局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才有可能形成與時俱進的公共財政策略。

主席,以上這些問題環環相扣,需要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想辦法解決。特區政府應設立專責人口政策規劃的執行架構,以持續推動短、中、長期的人口政策,就不同經濟層面和各項公共服務的需求進行全面的規劃,並定期檢討各項政策的成效,適時調整,以便應對人口變化所造成的種種挑戰,進而把握各項新的機遇,令香港經濟和社會得以持續發展。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