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所引起的公眾討論,可能是近年熱度最高的一次。過去數年,筆者對於《財政預算案》的回應中,觀察到司長在財政壓力下都力圖為香港在逆周期中突圍,惟至今份的預算案中卻感覺一種有志難伸的掣肘。筆者明白,在香港本地因素、在周邊地區的競爭乃至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睇餸食飯」是一種保守合理的公共財政管理形式。在開源節流的主調下,預算案中不少細節都呈現出簷前取水、收得一滴是一滴的的觀感,但個別政策互相影響下,社會大眾或對預算案的收益感到困惑。
應進一步強調 整體經濟有增長
回望去年中央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並把安排擴展至持深圳市居住證的非戶籍居民,超過70萬名旅客經此途徑訪港。受惠於新措施,加上海外旅客增加,本港整體市面人流暢旺。特別是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起,市面已大致回到疫情前的氣氛,零售、餐飲等行業均反映生意額錄得增長,旅客與市民都回復了一定程度的消費信心。此等社經好事,應該着力宣傳。
綜合司長分析2024年經濟情況及對2025年經濟展望,香港去年錄得2.5%經濟增長,整體貨物出口回復4.7%的實質增長,整體服務出口實質增長2.5%,可謂溫和。在各增長領域中,其中一大亮點是旅遊服務出口的持續增長,更便利的跨境往來安排,以及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政策措施,全年吸引訪港旅客有4,500萬人次,產大龐大的經濟收益。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司長來年向旅發局撥款12.35億元,支持以旅遊業帶動本港經濟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是十分正確的決定。
用者自付與打擊需求 乃一線之差
面對財政壓力,司長整合方案,當中檢討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的收費,和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以更好管理交通,訓勉道路使用者守法,每年增加約20億元收入,仍有其立項合理性。然而預算案以「能者多付」、「用者自付」的原則,在其他方面積極檢討各項政府收費,力圖創造收入,當中包括「飛機乘客離境稅」、「邊境口岸建設費」、與及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費、道路事宜的收費等等。這些項目的創收就有點雁過拔毛,打擊使用者的彈性需要,也令創收目標不着地。
政府研向離境私家車收「邊境建設費」,引述消息指去年各陸路口岸私家車次進出共1,000萬元,計劃當中一半架次每部收取200元「邊境建設費」,貌似每年可為政府帶來約10億元收入。對於香港到內地營商的用家而言,本小利大,「能者多付」心甘情願。但對於內地自駕來港的消費人群而言,港珠澳大橋先收300來回路費、再加收200元「邊境建設費」,未見金紫荊廣場先跌一筆,他們就要再因荷包出血的問題。以自駕遊來港的大都是中高消費層,現在來港前又要想一想和內地周邊遊比較是否值得。
「飛機乘客離境稅」也是政策打架的情況,司長也在預算案中道出港幣強勢的客觀事實,對於外地旅客來港有一定匯率壓力。為此業界配合政府大力營造「無處不旅遊」,增加新式旅遊體驗,旨在增加旅客在港消費的誘因。眼見香港航線與運力用了幾年時間仍在追趕回到疫情前的狀態,正是發力的大好時機,這邊剛推行鼓勵旅遊的指導政策,另一邊加稅的情況令人費解。當下,年輕旅客以廉航、特種兵旅遊為奇策的異象乃旅遊業界的新挑戰,「經深飛」的出行,對香港旅遊界、航空業界已經亦是考驗,正值香港應該要利用自身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成為國際城市旅遊樞紐及「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的關鍵時間,如果香港堅持要將機場離境稅大加七成,正正是對航空勢好的現象打出當頭一棒,直接影響海外航空在香港設站的意欲,也直接影響香港在周邊地區國際機場的優勢。筆者由衷認為,司長應該再進一步收集議員與市民的意見,調整政策方針。
司長坦言,香港財政截至3月底的儲備為6,473億元,下年度會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元,能夠維持特區政府8個月的開支,其實儲備水平尚算不錯,加上今年預計會有經濟增長,相信政府可保持一定的儲備應對突發情況。公務員薪酬佔政府開支四分之一,上個財政年度達1,562億元。針對重床疊架與冗員情況,削減一萬個公務員職位,這個是提高產力的進步思想,對於政府的財政壓力是積極的節流作用。
筆者認為,司長或者可以更積極進取,不用過份擔心財政壓力,更應該將社會的消費氣氛進一步提升,並加強公眾對於政府投資於基建與未來發展決定的信心。與其處處要錢被質疑與民爭利,倒不如考慮發債讓市民主動參與投資,成為八大中心的持份者。
原文刊於 :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58063/%E9%BB%83%E9%80%B2%E9%81%94-%E4%B8%8D%E5%AE%9C%E9%87%9D%E9%A0%AD%E5%89%8A%E9%90%B5-%E6%9B%B4%E6%87%89%E6%8A%95%E8%B3%87%E6%9C%AA%E4%BE%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