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不合作運動」阻撓基建進度 (石禮謙) – 評論文章

自2013-2014立法年度以來,立法會通過的基建項目撥款進度較以往明顯被拖慢。與2012-2013年900億元公共工程撥款比較,2013-2014年撥款大減九成,只得36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反對派議員發起「不合作運動」,利用議事規則拖延時間,例如提出大量修訂,重複提問、提出休會待續等,造成撥款申請被拖延、積壓,甚至被擱置,不少關乎民生的撥款也因此受到影響。

近年「拉布」主要針對政制議題及財政預算案。然而,反對派近年卻將抗爭擴大到議會各個範疇,包括經濟、民生等政策範疇,明言會在議會進行「不合作運動」,誓要利用各種手段去對抗政府,癱瘓施政。受其影響,本應大力推動的基建工程,如今慘變磨心,成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拉布」蔓延至經濟民生範疇

過往議員在處理議會事務上一直將政制與經濟民生分開處理,政制議題歸政制議題,民生經濟歸民生經濟。政制發展方面,二十多年來不同政見者可以爭論得面紅耳赤,互相批駁。但在民生經濟方面,大家還是回歸理性,有分歧,有爭拗,但更多是合作。過去有人指責反對派反政府,反中亂港,反對派也常常列舉在民生經濟議題上支持政府予以反駁。但今次反對派的「不合作運動」一改以往做法,擺明要以對抗去爭取所謂「真普選」。若果情況繼續,相信對特區施政及經濟民生都會帶來嚴重後果。

基建工程撥款關乎經濟民生,關乎香港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就算政制問題有多大爭議,我認為也不應以此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以此相要脅。長遠而言,政制發展畢竟只是香港發展其中一個方面,要求民主,爭取普選無論如何也不應影響經濟和民生,倘若將政制與經濟民生糾纏在一起,結果定會使香港整體利益受損,將香港拖垮。

一直以來,無論政府或民間都對本港競爭力表現甚為看重,每當評級機構對香港競爭力作出評級,結果都引起社會不少討論。大家緊張香港競爭力表現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失去競爭優勢,香港基本上無法生存。香港既無土地優勢,也無資源優勢,有的只是法治、制度、效率、基建及地理位置的優勢。多年來香港競爭力名列世界較前位置,基建設施出眾為香港爭得不少評分。然而在全球激烈競爭下,任何已有優勢若不能發展提升,相信只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事實上歷年持續的基建投資,不但拓展空間讓香港進一步發展,也改善了內部交通情況,使社會、文化、商業活動更加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投資基建強化了香港與鄰近地區交通網絡上的聯繫,加強香港與周邊區域的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定位,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基礎。

拖延導致成本大幅上升

不單如此,投資基建對改善民生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3-2014年工程撥款申請中不少是興建學校、翻修醫院、污水處理廠工程等項目,也有為未來籌劃的地下空間發展研究、人工島研究等項目。大家都對現時香港住屋狀況非常不滿,也明白土地供應不足是改善住屋問題的最大障礙。但要滿足住屋、商業需求,還要靠基建工程去興建設施,拓展土地。假使基建投資受到干擾,土地拓展也必然受到影響。

另方面,建造業對立法會拖延工程撥款情況也非常擔憂。目前本港建造業從業員達36萬人,當中包括註冊工人,專業及管理人員,技術支援及文職人員。人數佔本港就業人數10%。經歷過幾次建造業蕭條,大量工人失業,使建造業從業員對基建工程撥款減少非常敏感,大家都擔心情況持續會對行業前景產生不利影響。例如中、小企會面臨整體投資縮減而遇到現金流不足的困難,造成骨牌效應。而建造業工人老化,缺乏新血入行也一直令業界頗為困擾。其實除工作辛苦外,年輕人對工作前景也非常看重。現時有年輕人願意入行除了辛苦得到回報外,行業前景較為樂觀也是其願意入行的主要原因。假如撥款持續受到干擾,工程不能按計劃推出,就極可能出現後繼無人的結果。事實上過往建造業低潮時莫講年輕人入行,就連建築專業的大學生許多人畢業後也被迫轉行,造成人才極大的浪費。

近年基建工程屢屢超支備受批評。在薪酬及建築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下,其實私人投資同樣面對超支情況,只不過是公共工程引起社會關注,批評聲音更大而已。老實講,本港基建工程絕大多數是經過反覆論證,反覆諮詢,幾上幾下才可以訂定,符合程序,經得起時間檢驗。不存在好大喜功的所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但很可惜,在成本價格不斷上升的今天,拖延就意味着成本上升,愈拖延,成本愈高,對運用公帑越發不利。將軍澳堆填區撥款被拖延,結果工程費就增加1億多元。因此,從合理使用公帑角度考慮,阻撓、拖延撥款也是某程度上對公帑使用的浪費和不負責任。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