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日前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報告,羅列出多項亮麗的經濟數據,顯示香港整體營商環境在「一國兩制」以及國家的支持優勢下,正逐步走向復甦,為營商市場帶來利好的信息。
報告列出的亮點,包括近期香港股市持續向上,恒生指數繼去年上升18%後,今年再漲27%;截至今年7月中,港股已有52隻新股集資,集資額接近1,300億元。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國際企業來港落戶,去年母公司在境外的香港公司數目接近一萬間,按年上升10%;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過去三年共引進了84家重點企業,投資額達到500億元。多項數據均確認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以及國家聯繫世界的重要角色。
外圍複雜多變 傳統轉型存挑戰
然而,金融股市向好從而帶動經濟復甦,開創更多就業職位,改善中小企和各行業的營商環境需時。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地緣政治和關稅戰下,外圍環境是複雜多變,同時亦有一些行業,尤其是傳統行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一些挑戰和壓力。
近期香港的零售、餐飲業均面對營商和轉型挑戰,反映內需消費信心仍有待恢復。另一方面,商廈與地舖估值回落,特區政府亦因應市場需求停售商業用地。可見香港金融市場與對外招商表現亮眼,但商業地產與零售市場反彈需時,香港經濟因而呈現兩極化的狀況,特區政府確實有需要審慎應對。
商業地產疲弱與內部消費力不足,會影響到銀行對物業資產估值下調,直接削弱企業和業主的融資能力,亦會間接增加銀行呆壞賬的風險。當營商者、中小企的資產價值下滑,難免令投資意慾減低,對市場存觀望態度,實不利於整體經濟發展和復甦。
加大政策扶持 優化中小企營商環境
筆者一向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會為香港帶來機遇,是香港經濟轉型,開展科技、綠色能源、產學研合一等高增值產業領域的必由之路。
在這經濟轉型期的挑戰與機遇中,政府有需要考慮加大力度,以政策扶持和穩住中小企的營商環境,同時,為海外投資者和來港優才,提供便利和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在港落地生根,並將財富與資金進一步引進香港,帶動內銷經濟,亦同時助力香港的經濟發展與轉型。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