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都會區由整體布局規劃進入落實建設,引進產業及項目的新階段。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就加速發展北部都會區提出一籃子政策措施,可見政府為北部都會區發展加快步伐,加強統籌、拆牆鬆綁的決心。而政府提出制訂「優惠政策包」以促進招商,更凸顯出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行動力。
《施政報告》提出創新多元的土地發展模式,包括以創新思維試行「片區開發」。內地不同城市包括上海、深圳都有以片區模式發展的例子。但我們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特別在實踐時需融會貫通。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本周三回應我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有關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口頭質詢時就表示,原本只會要求投得片區的企業發展和營運其中一幅用地,但當局現正考慮在標書提供更多選項,讓願意參與建設片區內更多產業用地的投標者,在「雙信封制」的招標模式下,可因此而獲額外分數,以及會考慮提供地價分期付款安排。這些措施有助增加投標者參與片區建設及發展的意欲,亦顯示出當局不受固有思維局限,靈活變通。
北部都會區作為大型發展項目,亦是香港產業經濟的新基地,不同片區的建設、營運和發展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模式,以吸引企業及投資者參與。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為了吸引高增值產業及潛力的企業落戶香港,會制訂涵蓋批地、地價、資助或稅務減免等優惠的「優惠政策包」。不同產業或企業根據產業特性及投資項目,會對用地、基礎設施、交通配套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優惠政策包」的內容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根據投資企業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在用地選址、地價、地積比率等方面彈性處理,甚至為企業「度身訂造」。
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特別香港寸金尺土,地價對企業投資香港,進駐北都是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為吸引企業進駐,促進香港經濟產業發展,當局在批地時不能一味以市場價格作考慮和計算,世界各地為吸引投資者都不乏從地價、地租、稅務優惠上增加誘因的例子。香港不能讓高地價成為窒礙產業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既然現已有良方妙計,冀在執行時能落到實處,讓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擦亮北部都會區招牌。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