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對香港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作出規劃部署,充分體現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作為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的擔當進取,立足「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戰略定位,構建了經濟與民生協同發展的行動藍圖,反映香港社會團結開創更好明天的共同心願,展現香港新階段新發展的昂揚奮發氣象。
施政報告既回應了社會深層次訴求,更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指明了路徑,其價值與意義尤為深遠。報告圍繞香港長遠發展與即時需求,形成五大關鍵部署,構成由治及興的核心支撐,展示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精準對接國家戰略
一是產業升級與動能重塑。重點布局低空經濟、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同時推動金融、航運等傳統支柱產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優化「同股不同權」上市規則,探索縮短股票結算周期至T+1,進一步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二是北部都會區戰略提速。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簡化法定流程,提供地價稅務優惠等,加快北都發展,吸引企業落戶。
三是民生福祉系統性改善。以房屋為突破口,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量,調整居屋綠白表配額比例,推出「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醫療領域推進慢性疾病共治平台,勞工領域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
四是治理效能與科技賦能。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強化問責,成立「AI效能提升組」推動政府流程數字化,以「技術+制度」破解行政瓶頸。
五是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成立「出海專班」助力內企「出海」,推動港股人民幣交易櫃枱納入「股票通」南向交易,深化「超級聯繫人」功能。
筆者作為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認為這份施政報告生動詮釋了「一國兩制」實踐的創新發展,彰顯了「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制度優勢。
北部都會區建設打破港深地域壁壘,通過「雙城聯動」構建「一國兩制」下的區域協同樣本,既發揮香港國際化優勢,又落實國家戰略任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支點。「出海專班」則將香港平台功能與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精準對接,協助國企民企通過香港拓展國際市場,體現了香港在國家「雙循環」格局中的獨特價值。
作為商界的視角來看,加快北都發展為企業發展打開了全新空間。商會可主動搭建橋樑,推動成立「北都產業聯盟」,整合金融、科技、製造業資源,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商會還應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北都商機研討會」,編制產業機遇手冊,協助企業規劃布局;同時推動「政產學研投」合作,聯合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創新平台,將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香港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有效凝聚社會共識
施政報告的多項部署與經民聯「工商帶動經濟、民生同步改善」的核心主張高度契合,體現了政府的進取意識與責任擔當。政府在經濟領域的布局可謂精準有力。創科與北都形成香港發展的「雙輪驅動」,既培育新興產業動能,又拓展傳統產業空間,與經民聯「推動產業多元化」的主張一脈相承。
更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將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量與豐富置業階梯,直面社會最關切的住房問題;提升公營醫療體系與強化基層醫療服務,體現了對基層福祉的關懷,這與經民聯「民生為本」的理念高度一致。這種「進取發展 心繫民生」的施政風格,既穩定了商界預期,又凝聚了社會共識。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