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十年,「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與發展,將重塑香港的經濟版圖,更是香港邁向科技、創新與高增值服務經濟的轉型藍圖,亦是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員,推動整體發展的重要一步,實現香港以「南金融、北創科」的雙軸驅動,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
然而,「北都」是一項長線發展策略,從興建重點基建,到科技園區、高等院校等主體項目相繼落成,繼而匯聚產業到發展成熟,形成產業導向的經濟體,過程可能長達十年。在北都各項規劃與工程尚在推展、創科產業仍未形成規模之際,香港目前所面對的,是一個經濟調整和轉型期。
一直以來,香港人靠拼搏與勤奮積聚財富,透過置業增值資產,繼而投資創業,增聘人手,帶動百業興旺,加上香港背靠祖國,具備完善法制、低稅率、市場與世界接軌,令整體經濟發展不斷向前。亦因着經濟蓬勃,利得稅、印花稅等,成為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加上樓市暢旺增加賣地收益,為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更為香港累積龐大的財政儲備。
然而,近年樓市下滑,物業估值回落,不但令市民的財富縮水,亦令銀行收緊融資貸款,令市民消費意欲下降,加上北上消費分流,營商成本高。在此經濟調整和轉型期中,政府的角色尤為關鍵,如何穩住經濟信心、協助百業過渡轉型,是值得關注。
政府固然可以延續以往的中小企支援政策,如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擴大援助與資助範圍等,惟這些政策多屬緩衝性質,雖有助營商者紓緩資金壓力,但更重要是穩定樓市,令市民和投資者的荷包不至縮水,釋放明確的正面訊息,讓市場看到前景與機會,從而穩住資產價值、提振信心與消費。
近日社會上有不少討論,關於容許來港專才將他們內地資金帶來香港置業的議題。筆者亦曾建議,要協助內地專才在香港落地生根,特區政府可以考慮跟中央商討,透過一個閉環管理模式,成立資金池,容許來港專才將內地的資金帶來香港置業,並確保日後轉售物業所得資金必須匯回內地。在外匯管制不受影響的前題下,解決專才來港的住宿需要,同時達至穩定樓市,帶動銀行按揭、裝修、醫療、零售等百業復甦。長遠而言,若能有序地配置內地資金於香港資產市場,亦能提升香港作為財富管理與資產配置中心的角色,將會為香港經濟帶來正面訊息。
北都建設是香港經濟重塑的重要一頁,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在這轉型過程中,讓樓市平穩發展,透過政策扶持中小企、民生百業,香港定能迎上長遠的經濟繁榮。
原文刊於HK01: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478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