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大灣區門戶 促人貨資通暢(陳亨利)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以戰略視野與務實舉措並重, 展現特區政府以創新思維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堅定決心。

報告中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規劃尤其令人鼓舞,其以制度創新突破傳統邊界,積極構建人暢其行、貨暢其流、資暢其通的開放格局,無不體現香港熱誠歡迎各方匯聚,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宏大願景。

便通關 降成本 闢新徑

在人員流通方面,香港正以更開放、更便捷的通關環境迎接大灣區居民。施政報告提到,新皇崗口岸和沙頭角口岸將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港珠澳大橋口岸試點的「無感通關」系統更是透過人面辨識技術實現高效通關,這些創新措施不僅提升效率,更彰顯香港歡迎頻繁往來人士的積極態度。放寬「e 道」登記條件進一步體現了香港對商務客流和高端人才的熱誠歡迎,為大灣區人才流通創造了更加便利的環境。

在貨物流通領域,香港以創新模式展現了作為區域物流樞紐的開放態度。「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項目透過「前置安檢、直通全球」的設計,大幅提升貨物通關效率,充分證明香港歡迎大灣區貨物經此走向國際。該項目不僅降低物流成本,更體現了香港作為雙循環樞紐的獨特價值,第二期計劃引入的高增值物流與跨境電商設施,將進一步強化香港歡迎各類貨物高效流通的門戶功能。

在資本流通方面,香港正以創新的開放態度拓展資金流動新渠道。「港艇北上」和「北艇南下」項目雖然聚焦遊艇自由行,卻代表了香港在資本流通領域的創新突破。這種高端消費領域的規則互認,為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跨境銜接創造了條件,展現了香港歡迎多元化資本流通的開放理念。這些舉措為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資本配置中心開闢了新路徑,體現了香港對資本流通的積極歡迎態度。

施政報告在大灣區建設方面展現了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執行力。從人員、貨物到資本的流通促進,三個層面的措施相互協同,共同構建了香港作為大灣區流通門戶的開放形象。

這些政策不僅體現了香港歡迎各方資源匯聚的開放態度,更為香港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刊於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