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東江水供港60周年河源溯源感恩之行(劉業強) – 評論文章

今年為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天然淡水資源稀缺,為解決水荒,自1965年起便從內地引入東江水,至今已累計供水達300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七至八成的食水需求,為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東江水,就沒有今天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700多萬香港市民將面臨缺水的困境。

一脈相連,飲水思源。我趁復活節假期帶領新界鄉議局舉辦「飲水思源河源交流團」,率領鄉議局約五十名成員,赴廣東省河源市,開展為期兩天的考察交流活動,就輸港東江水供水系統的運作及東江水水質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以了解東江水供港工程之艱辛和意義,並且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這一重大歷史時刻。

六十年來從未間斷的東江水,絕對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長期支持和關愛,更凸顯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密不可分的關係。

鄉議局舉辦的「飲水思源河源交流團」,首站到訪東深供水工程主要水源地——河源市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現場體驗東江水取水過程。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水庫,於1958年建成,容量達139億立方米,約等於香港萬宜水庫的50倍,是廣東、香港的重要飲用水源;當湖水匯入東江,便能夠為粵港地區約4,700萬人口提供珍貴的水資源。萬綠湖的水質和空氣質素長年保持在國家一級標準,更是中國優質飲用水水源地開發基地和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之一。

我們乘船遊覽萬綠湖,更親身參與「湖中取水」體驗,直接飲用了從25米深處取出的萬綠湖水,感受到其冰涼清甜,以實際行動見證水質的優良。工作人員亦從旁講述供水工程運作機制,從水源涵養、水質監測至輸港流程,皆展現科學化管理與技術創新。交流團隨後還參觀了河源市恐龍博物館、水經濟產業園及春沐源小鎮康養項目等,深入了解河源在文化旅遊、綠色產業及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成果。

此次河源交流考察,既是一次溯源之旅,亦是一次感恩之行。「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但許多香港年輕人對東江水的了解仍然有限,水荒和制水對他們來說更是遙不可及。回顧歷史,上世紀60年代初,香港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旱。1963年全年降雨量僅得901毫米,遠低於 1962年的1741毫米,水塘儲水量急劇下降,供水從最初的每天3小時,減少到後來的每4天4小時,讓當時300多萬本港居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電影《72家房客》中「樓下閂水喉」的經典對白,正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況。持續一年的制水,令大量工廠商鋪停工,對民生和經濟均造成嚴重打擊。

面對水荒,港英政府向廣東省政府請求供水,經已故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決定修建東深供水工程。但當時各種條件非常落後,缺乏大型機械配合,工程建設者都是用雙手搬運物資和泥沙,期間更遇到了5次強颱風襲擊,可幸最終排除萬難,用了約一年時間便完成83公里長的供水工程,在1965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

隨著香港用水需求增長,東深供水工程先後進行了四次大型擴建和改造,年供水規模由0.68億立方米躍升至24.23億立方米,其中在2003年,從東莞市太園泵站到深圳水庫的密封式輸水管道完工,東江水不用再經石馬河,就可以直接輸入深圳水庫,減少受污染機會。

事實上,河源、惠州和東莞等地為了保護東江流域的水質,確保供港食水的安全,已嚴格限制東江流域沿線的開發活動。其中,河源市為了保護萬綠湖,拒絕了超過五百個可能造成污染的投資項目,合計投資額接近一千億元人民幣。當地還推出了多項環保法規,包括禁止在水庫區保護範圍內經營污染性工業、關閉養豬場和餐飲場所,並實施高規格的河長制度,每名村長都要每周巡視一次所屬流域,以確保河道沒有污染物。儘管河源的經濟發展落後於省內其他城市,惟當地民眾仍然心甘情願為保護東江水而努力,毫無怨言。

即使在2021年面對自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廣東省政府仍然優先保障香港的用水需求,可見東深供水工程不僅是資源輸送,更是國家愛護香港的情懷體現,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同飲一江水,共築一家親」的血脈情深。

六十載風雨同舟,東江水滋養了香港的繁榮。飲水思源不忘本,香港要致力推動東江沿線綠色產業發展,實現水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達成雙贏局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建立綠色金融平台,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東江沿線的綠色產業項目,並透過發行綠色債券和提供綠色貸款等金融工具,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同時,特區政府亦可以鼓勵本地企業投資東江沿線的綠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

在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之際,我們也應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教育,讓他們了解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並希望青年銘記歷史,培養「以國為榮、為國擔當」的使命意識,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貢獻力量。東江水供港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的情誼象徵。我們要說好東江水的故事,讓這份家國情懷一代一代承傳下去,共同譜寫「飲水思源,共創未來」的新篇章。

刊於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