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展現前瞻思維(龍漢標)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前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主題是「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施政報告不單回應經濟發展和民生需要,更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以及土地房屋方面,提出一系列前瞻思維的政策與方向,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北都區發展方面,行政長官提出成立由他本人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並下設三個高層次工作小組,涵蓋發展模式設計和規劃建設統籌等範疇。在「規劃及發展工作組」之下,特設專案監督辦公室,為工程審批建立時限和分階段通報機制。這回應了筆者一直所倡議的「單一窗口」建議,透過專設辦公室,統一並簡化審批程序,能夠令土地開發、交通基建、環保設施等各項必須的工程與規劃作超前和統一的部署,讓投資者和發展商對北都區的前景更具信心。

簡化程序 加速北都區落成

施政報告強調要「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並以新思維引入更靈活的建造方法及融資模式,包括靈活批撥土地、按實補價等安排,這些措施為業界提供更大彈性和參與空間。此外,政府會為北都區發展訂立專屬法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從而加快規劃和行政程序,這正是提速、提效推進北都區落成的關鍵一步。

筆者過去多次促請政府盡快成立北都區招商辦,為招商引才制訂策略,因為北都區的成功,不單在於基建規劃等硬件,更重要是前沿產業和人才落地。筆者樂見施政報告提出,財政司司長將會帶領政策局、部門和公營機構,制定招商引資的策略,涵蓋稅務優惠、資助等吸引產業落地的條件。我期待政府早日制訂好招商引才政策,開展海內外的招商工作。

施政報告提及有節有度及務實部署的推地步伐,表明未來十年政府將有足夠土地應付房屋需求。這一點對樓市的健康發展攸關重要。香港經濟正處於復甦和轉型階段,在國際經濟環境、地緣政治不確定的情況下,政府能因時制宜,以穩健的步伐調節土地供應,將有助樓市穩步發展,堅固市場信心。

至於放寬「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物業投資門檻,展現政府積極吸引外資的決心。雖然幅度未如業界所望,但方向是一致的。筆者期望政府會因應經濟環境的變化,適時為計劃的成效作出檢討與優化。

施政報告為北都區發展定立方向,制訂施政框架,接下來的挑戰,就是按設定的軌道邁步前行,筆者期望政府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並盡快公布各項政策細節,讓政府、業界和市民攜手推展北都區藍圖,建設一個更繁榮、更具活力的香港。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