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土地房屋和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拆牆鬆綁」政策。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在記者會上,詳細解讀一系列政策措施背後的核心理念,在於加快推進北都區發展的同時,透過提高政策靈活性,減輕投資者參與北都區發展的前期成本,強化市場信心,從而借助市場力量推動公私營合作,攜手建設北都區藍圖。
行政長官提出了多項「簡化行政程序,拆牆鬆綁,促進公私營合作」的政策與理念。筆者認為這一系列措施,體現政府為公私合營發展北都區作好準備。當中「按實補價」先導計劃,容許業主按實際建成的樓面面積和用途繳付地價,新措施不只適用於北都區,亦涵蓋全港工商業用地。這不僅為發展商旗下工商業項目注入新契機,亦減輕項目發展早期投入的資金壓力。
此外,新政策亦包括容許業權人,以原址換地金額抵消北都區的土地補價,這直接降低市場參與北都區的門檻。再配合政府提供更具彈性的短期租約安排,續租期最長可達21年,提供更穩定的投資環境,讓租戶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計劃。同時,新政策也針對市區重建和工業用地活化提出創新做法,放寬同區地積比率和容許跨區轉移,甚至轉移到北都區的項目,讓未盡發展潛力的市區項目也能與新發展區互補。
施政報告回應市場顧慮
這些拆牆鬆綁措施的共通點,是回應市場的顧慮,筆者曾經提及北都區發展年期長、投資大、回報遙遠,加上銀行融資成本高,更面對近年樓市下滑的情況,難免令發展商在早期投資北都區的現金流上遇到困難。如今新政策透過減低初期成本、靈活開發模式、提供跨區土地資源流動等手段,增加了投資者的財務彈性,能夠平衡短中期與長遠的利益,這正是公私合營發展北都區的基礎關鍵。
一直以來香港土地發展項目,在地政、規劃、建造等各項程序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門作出審批,當中或有重疊之處因而有機會令到工程進度延誤。如今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由三個工作組統籌規劃營運、財務、工程審批等工作,確能達至提速、提效,引進產業的目標。
然而,多項新政需要在短期內暢順執行,政府前線公務員要拿捏好各項「拆牆鬆綁」政策從而妥善推行,仍是一項挑戰。因此,政府在設立新行政組織,定出施政框架與理念方向以後,更需為各工作部門訂定「拆牆鬆綁」政策的行政指引,同時為北都區發展設定清晰時間表,有助各政府部門將政策執行到位,讓宏大的北都區藍圖如期落實。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