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的發展看「一帶一路」的巨大潛力(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八月伊始,本人隨一眾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赴新疆考察。這是本人第六次踏足新疆這片美麗的土地,每次都能領略祖國內地援疆、助疆及發展新疆的堅定決心,以及浩瀚的土地上祖國對新疆人民的愛護與寄望。在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程上,新疆不止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核心地位、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國家能源基地、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對內對外開放的橋頭堡、西北地區重要的戰略屏障,未來發展一片光明。

考察團甫一落機,便馬不停蹄開始奔赴各單位考察。這是本人第六次來到新疆烏魯木齊,欣喜每一次到來都看到新的發展,新的視野,特別有機會參觀新能源及汽車的企業,更有機會去到最基層,在天山區二道橋街道固原巷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見到長者音樂團跳舞唱歌歡迎我們,又見到兒童大使的創作及親自介紹新疆以至大巴扎的各種產品,這都是國家及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國家一直將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和利益放在心上,在中央政府的關懷下,大量的人力、物力立即投入到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中。自治區經濟發展有條不紊,民族共融,各族群眾在和諧共融的社會氛圍中,團結一致對抗無理的外來打壓。和平穩定得來不易,當地人民倍加珍惜。

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新疆進入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族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中央不惜傾全國之力,從國家發展戰略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加快邊疆地區發展。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把促進新疆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烏魯木齊,我們參訪了國際陸港區、一來自廣東的民企汽車新疆分公司、一中央企業電力新疆分公司等,重溫援疆支邊的歷史足跡。我曾擔任香港環保促進會創會主席18年,因此亦特別留意到「止沙工程」的歷程。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乾旱地區,境內綠洲面積僅為8.3萬平方公里,普遍被以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代表的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包圍。與此同時,新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接替區和資源寶庫、能源基地,守護天山南北的廣闊良田、開發利用新疆各類資源、能源,必須阻擋土壤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擴張步伐。多年來,自治區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新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特色林果業,統籌防沙治沙與民生改善相協調,努力探索一條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路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本人尚在香港中文大學求學,曾沿着絲綢之路前往新疆參訪,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深深地愛上這片神奇的土地。猶記得旅途中遇到一批援疆支邊的青年工程師,他們的青春熱血、壯志滿懷、無私奉獻、誓守護國土的精神迄今仍深深打動着我。四十年過去,本人近年在天山南北感受到社會變遷突飛猛進,更深深感受到多年來自治區法治建設的豐碩成果,欣喜之情不言而喻,必須敬佩當年無私奔赴到邊疆援助當地發展的人,新疆的發展與成就是幾代人努力的成果。

筆者年前曾訪問喀什古城,了解到古城由破爛的舊區重建為今天多姿多彩、到處都是拍卡點消閒地方,是當地政府做了無數次的諮詢,他們形容縱使是移動一幅舊掛布都至少諮詢過相關居民多次,龐大基層工作做得足、做得深就體現在這些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實乃名不虛傳。

建立中亞糾紛調解機制

浩罕人民法庭結合多民族特色,創新建立「政府+N」多元調解機制,有效整合政府部門、商會、機構及代表委員力量,成功將調解率提升至95%。當地法庭通過構建「法院+基層調解+文化引領」的多元化調解訴訟源頭治理模式,有效促進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調解正是「以和為貴」東方智慧的生動實踐,本人非常認同同仁提出的借鑒新疆成功調解經驗,結合香港正在建設的國際調解院平台,合作建立涉中亞糾紛調解協作機制,服務國家戰略。此外,特區政府也開始推動調解為先,新疆的多元調解機制與香港的國際調解院,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國兩制」多法域實踐,均是化解複雜多元矛盾的有效見證。

外國無理打壓新疆棉花、拚命抹黑新疆的人權狀況,但是只要親眼看看新疆現狀,無論多惡毒的抹黑,也掩蓋不了新疆人民發自內心的笑容,打不垮多民族間的友誼、中華兒女的團結以及對激進主義的抗拒。可愛的新疆熱情好客、充滿朝氣、令人神往,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機遇。本人相信,只要繼續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策群力,團結向前,安全和發展皆不鬆懈。新疆自治區這顆西北部的重要掌上明珠,定會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