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無處不用」,網絡及高科技騙案亦隨之暴風式增長。翻看數字,本港騙案總數10年間激增402%,去年更錄得史上最高的44,480宗,較前年大增4,656宗。整體騙案中,網騙佔比超過6成。
由此看來,強化法規,加強打擊及防範網絡罪行,已經刻不容緩。
7月9日的立法會大會,其中一項動議是「研究訂立網絡安全法,建構完善的反網絡詐騙體系」。筆者發言時提出,網安隱患可構成兩大層面風險,危及「政治安全」與「經濟安全」。
立法嚴打網騙 推進金融創新
政治安全方面,雖然我們已有《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防範危害國安、家安行徑,但網上仍充斥各式各樣的「軟對抗」,加上人工智能(AI)生成作品仿真度極高,教人難辨真偽,各界必須高度警惕。
至於經濟安全,網絡騙案中有很多涉及金融投資,香港正大力推動金融創新,更有必要織密法網,加強防衞。
說到金融創新,當下以「穩定幣」最受熱議。政府積極構建可信賴的數字資產生態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早前提到,今年內會批出「穩定幣牌照」。
力爭中央支持 發「人幣穩定幣」
穩定幣市場已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爭逐陣地,但各方採取的攻略明顯不同。現時中國、歐盟等傾向發展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美國則以私人發行的穩定幣「開路」。
立法會5月通過《穩定幣條例》,引入錨定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穩定幣條例》8月生效,不少企業已密鑼緊鼓籌備申請本港的穩定幣牌照,許正宇預告年內批出小量牌照,然而有意申請牌照者眾;數碼資產託管和區塊鏈技術供應商表示,有約40、50個客戶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當中一半是在市場領先的支付機構,另一半為互聯網技術公司,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公司」,非常重視這布局。
另外,政府正向公眾諮詢設立數字資產交易和託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政策宣言亦建議推動金融資產「代幣化」,許正宇表示,本港已有發行代幣綠債的經驗,下一步期望延伸至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並認為金屬等商品交易亦可以研究以代幣支付。
金管局目前正就落實《穩定幣條例》的具體指引進行市場諮詢,爭取盡快訂立指引,考慮到穩定幣是相對新興的產物、發行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對用戶的保障,及市場的承載力和長遠發展,發牌設有相當高的門檻,料在初階段充其量只會批出數個牌照。
另外,金管局擬7月28日舉行「數據峰會」,探討「商業數據通(CDI)」下的CargoX使用個案,助力香港企業在數字經濟平台上「走出去」。
經民聯早前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抓緊時機,搶佔數字金融制高點,建議主動爭取中央支持,在港先行先試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要讓穩定幣更穩定發展,跟獲廣泛認可的法定貨幣掛鈎,是比較穩妥的做法。人民幣是國家法定貨幣,香港建設「穩定幣發行中心」,也應優先發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既善用獨特優勢盡展所長,同時助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完善監管 進一步拓區域穩定幣
除了開拓更多創新金融產品,本港發展穩定幣市場,更可進一步鞏固及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事實上,立法會於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8月實施),不僅快人一步,條例的包容性亦比他人更廣泛。
美國於6月通過的《GENIUS穩定幣法案》,規定穩定幣儲備資產必須100%錨定美元或美債,且資產不可作他用,分析指此舉揭示美國旨在延續「美元霸權」。本港的條例則沒有限定以港元為儲備資產,提供靈活彈性組合資產,大大提升吸引力,有利進一步拓展「區域穩定幣」市場。
開拓穩定幣等數字資產,推動金融創新,必須同步完善監管機制。政府於6月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提出「LEAP」框架,第一條便是優化法律與監管(Legal and regulatory streamlining),筆者予以充分肯定。
數字貨幣發行中心,處理交易和結算金額也是「天文數字」,任何網絡隱患漏洞,皆可能造成巨大損失。要確保金融安全,精準遏制網絡罪行,筆者認為必須「踩盡引擎」,盡快研究制定「網絡安全法」,築牢防綫,以前瞻性法規抵禦一切「網絡突襲」。
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