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全球旅遊模式轉變,旅客不再滿足於走馬看花,轉而追求深度體驗。香港政府日前公布「發展旅遊熱點」計劃,首推「工業品牌旅遊」。作為工商界代表,我樂見政府採納業界倡議,以工業故事結合旅遊,開拓經濟新領域。
工業品牌是城市發展史的縮影。去年我參訪日本橫濱日清食品廠,日清創辦人發明即食麵,既解決民生需求,亦成為日本經濟復甦的象徵。其「杯麵博物館」不僅展示技術革新,更記錄戰後糧食短缺的歷史。
香港的工業故事同樣遍布於社會脈絡中。以維他奶為例,創辦人羅桂祥在80年前,針對華人乳糖不耐體質研發出可瓶裝保存的豆奶;又借鑒歐美鮮奶配送模式把維他奶送入社區。從產品研發到銷售策略,皆體現香港「中西合璧」的基因,既扎根傳統智慧,又擁抱國際化商業思維,正是香港精神的縮影。
維他奶中西合璧 紅A見證黃金年代
這種成功將「產品製造」昇華為文化的經典廠號還有許多,李錦記從蠔油小作坊發展為百年醬料王國,紅A塑膠以本土設計見證輕工業黃金年代,1963年香港大旱,其連夜趕製水桶解民生之急,更登報承諾不加價,展現企業與社會共渡時艱的風骨。
這些品牌承載幾代港人的奮鬥史,若能轉化為旅遊資源,讓旅客親睹生產工藝,必能深化「香港製造」的文化魅力。
然而,發展工業旅遊面臨兩大挑戰——場地限制與法規障礙。許多老牌廠房藏身唐樓或工廈,雖無明確法規限制訪客,但狹窄空間與老舊設施難符合觀光需求;科學園或工業邨的廠房受「工業用地」條款限制,若增設導覽設施,需經繁瑣審批程序,窒礙業界參與意願。
此外,食品安全與廠房衛生標準亦是關鍵。開放參觀需確保生產流程不受干擾,並符合衛生署的嚴格要求。政府雖表示將協助業界制訂方案,但具體執行細節尚待釐清,我建議當局簡化工業用地轉型程序,為合資格企業提供「特別旅遊許可證」,允許在維持生產的前提下局部開放參觀。當局亦需主動梳理矛盾法規,例如科學園區的廠房若申請旅遊用途,應有明確的申請路徑。
香港的工業史,是一部獅子山下的奮鬥史。發展工業旅遊,不僅是經濟新機遇,更是向世界展示香港精神的窗口。我期待政府與業界攜手完善法規配套,讓「香港製造」的故事轉化為吸引旅客的獨特優勢。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