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再次明確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定位。這既是對香港獨特角色的充分肯定,更凸顯了其在新時代中國外交格局中的獨特價值。
本屆特區政府積極努力,一方面主動「走出去」開拓新市場,如中東地區、東盟國家等,並大力支持香港申辦各類專業及經貿國際峰會。行政長官李家超亦樹立榜樣,身體力行,為香港開拓更大舞台。最近李家超親自率團赴浙江考察交流,精確提出邀請科技公司落戶香港,成績令人鼓舞。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在全力推進「引進來」工作,積極吸引海外企業來港投資興業。
自特朗普發動無差別關稅戰以來,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持續惡化,卻間接為香港的民間外交開闢了更大的空間。透過堅持「一國兩制」、低稅率和自由港等制度優勢,聚焦人文交流、文化藝術、體育競技等全人類共同關切的領域,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將香港「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轉化為實際影響力。
建設人才交流紐帶
由特區政府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功匯聚了東南亞、中東及歐洲等多國政商領袖,不僅促成多項跨境合作項目,更創新性地構建了「半官方、半民間」的交流模式。這種兼具靈活性與影響力的對話平台,已成為國際社會解讀內地及香港政策的重要窗口。
貿發局與旅發局積極組織香港各界代表開展海外訪問計劃,推動雙向溝通,與當地華商總會、智庫網絡及民間友好組織建立聯繫,強化香港作為區域資源配置樞紐的功能。這種「民間起動」的外交方式,在國際形勢波動時發揮着獨特的穩定關係作用。
香港擁有5所躋身全球百強的頂尖學府,這不僅是城市的巨大優勢,更是香港民間外交的一張王牌。這些大學持續吸引全球頂尖學者和優秀學子,使香港成為首屈一指的學術交流樞紐。公開數據顯示,香港高校吸引了大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現有逾1.5萬名來自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的留學生。這批學子畢業後多成為促進本國與華關係的關鍵橋樑。可見,香港的大學不僅培養人才、建立紐帶,更能為全球社會治理貢獻智慧。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有大學近期率先與外交學院達成合作,突破傳統教育框架,首創獨特的外交人才培養新模式。這種在全球大學間建立持久穩定的多元合作網絡,既能探討教育理論,又能開展實務合作,形成「教育—人才—科技」全球化的新生態鏈。
促進跨領域聯通共融
除大學人才培育外,香港民間外交的作用在商界與專業界尤為顯著。透過頻繁出訪,嘗試突破政治範疇,商界與專業界積極搭建民心相通的橋樑,此舉值得讚賞。而民間外交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從蘭桂坊國際美食節的煙火氣,到深水埗文創市集的活力;從廟街粵劇的傳統韻味,到故宮文化博物館與M+的當代藝術碰撞。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始終散發獨特國際吸引力。全球各地的旅客和駐港人士正是透過社區參與、志願服務及商業協作,理解香港、扎根香港;年度盛事如巴塞爾藝術展,以及中美青年藝術家對話,更成為超越政治藩籬、促進文明互鑑的典範。
筆者樂見,香港茶餐廳內各國食客暢談無阻,大學院校攜手應對人類共同難題;在文化藝術與體育舞台上,見證東西方文明深度交融。筆者相信,香港在促進國際民間交往上,不但在講香港故事、中國故事,還在同心譜寫各國人民之間的新故事。無論是官方層面的公共外交或民間人士擔起的民間外交,都可以加快構建、相輔相成,共同架設民間的外交之橋,而民間外交的靈活、多元、包容的特性,未來會成為促進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渠道。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