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上升,美國再次挑起全球關稅貿易戰,更導致全球政經秩序劇烈動盪。香港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特區政府近日繼2021年後再度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清晰說明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社會回復穩定,在吸引資金流入、滙聚企業、吸納人才等方面取得不少成績,出現持續向好的發展勢頭。在不同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中,香港分別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競爭力上升至全球第三,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也一致給予香港「穩定」的信用評級展望。
香港有望成為 環球商界避風港
凡此種種均顯示,香港藉着背靠祖國優勢,聯通全球商機,有望成為環球商界安全避風港。問題在於,如何善用香港的獨特優勢,拓展未來的經濟增長?立法會近日圍繞「積極拓展香港新經濟增長點」,進行了一番熱烈的討論。
在當前國際複雜形勢下,香港不能再「食老本」,滿足於過往被動地擔當的「橋樑」角色,而必須迎難而上,主動求變,積極應對地緣政治格局轉變,尋找經貿新方向。
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為我們指明了新路向。香港必須扭轉過往過度倚重歐美市場的傳統路徑,積極開拓東盟、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這既是順應時代潮流,也是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明智之舉。
發揮優勢助轉型 應「量體裁衣」
同時,人工智能和第三代互聯網等顛覆性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全球產業生態,數據和技術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香港也應配合創科發展浪潮,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因此,特區政府應積極拓展香港新經濟增長點,以深化與內地、國際市場的聯繫,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影響力。
拓展新經濟增長點,絕不能「一刀切」,而應「量體裁衣」,精準施策。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賦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涵蓋國際金融、創科、貿易、法律、航運、航空樞紐、知識產權貿易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擘劃了清晰藍圖。香港應配合「八大中心」定位,並積極對接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規劃,按產業特性制定精準政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北部都會區是未來重要的創科引擎,特區政府必須拿出魄力和決心,加快北都區的規劃與建設。
首先,要清晰界定新田科技城、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沙嶺園區的產業分工,形成優勢互補的創科產業鏈。其次,「基建先行」是成功關鍵,必須加快北環綫等交通基建的建設,加強與深圳園區對接,打造「跨境創科走廊」。此外,當局應加快拆牆鬆綁,簡化審批程序,吸引海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落戶,將北都區打造成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搶先機 爭取發離岸人幣穩定幣
又例如,在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穩定幣條例》於今年8月1日生效,為香港發展數字金融樞紐提供了堅實的法規基礎。特區政府應把握先機,加快推動持牌穩定幣的發行,特別是要爭取中央支持,在港設立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發行平台,不僅可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更能服務國家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同時,在新形勢下,特區政府應採取更主動、更多元的招商引資策略,「引進來」與「走出去」雙軌並行。在「引進來」方面,政府應考慮增撥資源,在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增設經貿辦事處,加強宣傳推廣並主動出擊,汲取成功吸引法國大型飛機服務公司落戶的經驗,為不同策略性產業提供「招商套餐」,進行更精準、高效的招商引資工作。
在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方面,香港絕不能守株待兔,必須深入了解內地不同產業集群的需求,利用我們在金融、法律、會計、品牌推廣、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優勢,與內地企業「併船出海」,成為他們開拓國際市場的最佳夥伴。
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