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早已由「未來科技」蛻變成「今日科技」,並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推動社會邁向「人工智能+ 」(AI+)時代,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新經濟、新產業。
「人工智能+」一詞,去年首次寫入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建置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要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行動,將數位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援大模型廣泛應用。
8 月26 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 」行動的意見》,提出三步走布局,目標在2035 年國家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意見》提出八項強化行動: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強化智能算力統籌、優化應用發展環境、促進開源生態繁榮、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政策法規保障,以及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十分具體周全。
對於賦能新型工業化,《意見》提出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結合「人工智能+」六大重點行動,通過在製造、醫療、交通、金融、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布局應用中試基地,匯聚行業資源和相關產業能力,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推廣應用成果、孵化創新主體、打造開放生態。
跨境共享資源重構上中下游協作
粵港澳大灣區創科協同發展,必須更進一步深化交流。筆者大力支持推動數據互通,跨境共享資源,重構上中下游協作生態,打造灣區創新產業鏈。
筆者早前出席了「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暨高質量發展成果巡展」啟動禮,展覽由香港商報承辦,主題展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及高質量發展成果,講好以AI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灣區故事。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把創科研究成果轉化成日常商品,讓大眾觸得到、用得着。新質生產力不僅為產品增值,更通過創新概念和革新技術,提升商品的利潤。
新質生產力可提高香港的競爭力、開拓經濟新增長點。廠商會建議因地制宜,發揮所長,務實「補短」,打造「港版新質生產力」,並結合「八大中心」願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攜手,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事實上,數十年來港商港企一直以內地作為設廠首選地,與大灣區各市關係緊密、合作無間。廠商會將繼續推動新型工業化,協助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提升整體競爭力。
刊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