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考察成果豐 科技集群潛力大(吳永嘉)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組團訪問大灣區內地城市,最大亮點是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帶隊,一眾司局長隨同出訪。此次考察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希望。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經濟充滿創新活力,且具備完整、高質的產業鏈,正可彌補本港的不足。香港應與該幾個城市積極進行創科合作,全力打造科技集群的最新平台,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補足先進製造業短板,以支撐本地創科產業的發展。
特區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組團訪問大灣區內地城市,最大亮點是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帶隊,一眾司局長隨同出訪。此次考察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創科發展的希望。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經濟充滿創新活力,且具備完整、高質的產業鏈,正可彌補本港的不足。香港應與該幾個城市積極進行創科合作,全力打造科技集群的最新平台,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補足先進製造業短板,以支撐本地創科產業的發展。
本港缺人是不爭的事實,人才短缺、人手不足影響社會運作和企業的經營活動。根據政府於2019年發表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在2027年可能會出現約17萬人的人力短缺,其中70%屬中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力短缺。有人說「加人工」就有人做,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過去3年不少行業受疫情拖累,本地經濟猶如進入「冰河時期」,隨着政府早前取消各項防疫措施,各界期待經濟發展可重回復常之路,可是不少行業都面對「請人難」問題,《2022年施政報告》曾指出過去2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工商業界非常憂慮人手不足問題成為復常之路的「絆腳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中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逾50項建議。經民聯監事會主席林建岳博士歡迎政府推出多項有助疫後經濟復甦及支援中小企措施,協助港商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以及開拓新興市場、加強環球推廣及發展創意產業等。經民聯主席盧偉國博士表示,派發消費券是經民聯一直主張的建議,經民聯理解《預算案》提出一系列節流措施,加強本港公共財政的穩健性,以應對過千億元的財政赤字缺口,認為這份預算案是「應使則使 重拾動能」。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香港國安法第十四條和第四十七條的法律解釋,進一步闡明立法原意,解決國安法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對完整準確實施國安法意義重大。此次人大釋法一錘定音,確立了兩點原則:其一,確立特區行政長官和香港國安委在香港國安法執行機制上的法定職責;其二,鞏固香港的法治核心價值。
近年香港會展業飽受新冠疫情影響,在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2年間,會展中心和亞博館合計只舉辦175場展覽,而在正常情況下,兩個場館每年舉辦超過160場展覽,可見疫情期間的展覽場數比疫情前減少45%,而且展覽規模亦大幅萎縮,業界可謂苦不堪言。隨着政府逐步取消社交距離措施,可預見會展業將會全面復甦。
執筆之時,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正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了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受國務院委託作的關於提請解釋香港國安法有關條款的議案的說明。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五次對基本法作出解釋,每一次「人大釋法」都起到息紛止爭、為香港解決重大問題的作用。此次釋法也不例外,更是首次就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解釋,香港社會高度關注。對此,特區行政長官、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李家超發表聲明表示歡迎及感謝,並熱切注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結果。
香港未來銳意發展創科,行政長官李家超已預告《施政報告》推出爭奪人才的措施,同時會致力培育創科人才,助力香港建設為國際創科中心,我們拭目以待相關新政策。政府《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指出,2027年創新及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估算要57 600人,較10年前增加19 600人,而資訊科技及服務業的需求則達90000人,相對10年前增加17 800人,早前有人才招聘公司的調查指出,本港IT界求才若渴,預計未來5年仍需10萬個人才填補空缺,香港要於全球爭奪人才競賽脫穎而出,措施需具競爭力和吸引力。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暨經民聯成立十周年,經民聯出版《結伴而行 共建香港美好家園》大型紀念畫冊,記錄聯盟成立十載以來的重要歷程,並表達經民聯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美好期盼。收到畫冊的政商界友好都對內容紛紛讚好,指紀念畫冊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細說經民聯與香港同行的十年,更形容這是一本全面深入了解經民聯的「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