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階段開發」模式有望加速北都大學城落地(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上月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亦躍升至全球第四位,成為亞洲之冠。可見香港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以及是人才匯聚之都。
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布的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上月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亦躍升至全球第四位,成為亞洲之冠。可見香港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以及是人才匯聚之都。
在現代的商業和公共行政領域,KPI(關鍵績效指標)早已成為一種普及的行政管理工具。香港人對關鍵績效指標並不陌生,從企業績效、零售推廣,以至政府的施政報告中,都重視關鍵績效指標在施政與管理中的重要性。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旨在打造創新科技和宜居社區的樞紐。然而,在現有法例框架下,發展進度往往受制於繁複的行政程序和審批瓶頸,這不僅延緩了項目提速落成的目標,亦影響了整體經濟活力。
本屆政府自2022年起推動一系列輸入人才計劃,成效有目共睹。截至今年,已有超過23萬專才抵港工作和發展,加上隨行的家人子女,來港人口總數或已過半百萬。這個數字意味着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人口,或將遠超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所預測,在2046年香港人口增加至819萬的水平。行政長官亦於去年底在傳媒訪問時提出,香港如要保持競爭力,應要有1,000萬人口,否則香港人才庫將有限。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創新舉措加快推動市區重建,其中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可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正與筆者一向倡議政策方向一致。本屆政府聆聽意見,把良策轉化為新政,殊值讚賞。此一舉措對市區重建意義重大,有望打破多年來舊樓更新的僵局,為市區重建以至整體城市規劃踏出關鍵一步。
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土地房屋和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拆牆鬆綁」政策。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在記者會上,詳細解讀一系列政策措施背後的核心理念
行政長官李家超前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主題是「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施政報告不單回應經濟發展和民生需要,更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以及土地房屋方面,提出一系列前瞻思維的政策與方向,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樓市向來被視為本港經濟的「晴雨表」,直接牽動消費、投資,甚至是金融體系穩定。高息持續,加上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市場觀望氣氛濃厚。與此同時,一手私樓庫存量創出近年新高,市場正面臨庫存壓力,正值特首即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此刻正是政府果斷出手、穩住大局的關鍵時機。
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筆者對這份施政藍圖,當中如何提振樓市、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以及促進本港經濟的政策,抱有殷切期待。
發展局與教育局於七月推出「城中學舍計劃」,在多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將現有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落實《施政報告》中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策略。這項政策獲得社會和業界廣泛支持,展現了政府靈活的施政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