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現代管理智慧之鑰 助力北都區提速發展(龍漢標) – 評論文章

在現代的商業和公共行政領域,KPI(關鍵績效指標)早已成為一種普及的行政管理工具。香港人對關鍵績效指標並不陌生,從企業績效、零售推廣,以至政府的施政報告中,都重視關鍵績效指標在施政與管理中的重要性。關鍵績效指標的核心,在於將訂立好的政策與營運目標,化為可量化的指標,更重要的是用作管理進度、衡量成效,並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市場環境中作適時調整。

KPI並非近代才有的新事物。據文獻記載,其雛形可追溯至歐洲工業革命時期,早在19世紀初,蘇格蘭已有紡紗工廠,使用不同顏色的木塊放於員工桌上,標記工人每日表現,黑色代表不理想,白色代表優秀,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率,可以被視為早期績效管理的雛形。

再看現代政府行政管理中也有引用KPI推動施政效率。如新加坡政府科技署就以政府數碼服務滿意年度調查作為部門指標,衡量公眾對政府數碼服務的評價,並將結果作為改善服務的依據。新加坡政府的「數位政府藍圖」亦訂立出15個KPI,涵蓋公務員數碼科技應用能力、政府部門使用人工智能項目數量等用以檢視政府在數碼化、服務電子化等進展,作為優化政策的依據。

KPI亦在近年幾份施政報告中被多次提及,訂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2022年和2023年施政報告就分別訂立了百多個不同指標,當中包括KPI,以達至「除了監察進度,亦為了在需要時作出指導及修正,希望幫助部門解決問題」。可見KPI已是現代公共行政管理的關鍵工具。這管理思維,正好與北都區簡化行政程序、「拆牆鬆綁」的政策互相呼應。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由特首領導三個高層次工作組,並將為北都區發展制訂專屬法例以建立靈活的法律和施政框架。政府定出了北都區發展目標並制訂行政架構和法例,作為政府部門和公務員在處理北都區項目時的依據。政策體現政府持續創新的施政理念。

發展時間跨越十年 KPI作用大

然而,北都區發展時間跨越十年,社會與市場環境必然不斷變化,這正是KPI發揮作用之處。透過訂立適切的指標,例如行政審批時間縮短幅度、土地平整進度、基建項目完成率、產業園區招商成果等,政府既能為前線部門提供清晰指引和制訂服務承諾,亦能定時審視施政效果,因應社會、經濟發展而作出修正,讓施政目標、行政治理互相配合,從而加快北都區進程,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

刊於文匯報